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
我从蛮岭瘴烟来,不怕雨云埋岳趾。
忆昔南征款庙庭,往来无恙神所祉。
当时已有归田愿,帝临此心如白水。
煌煌南正馆于东,手握八觚温玉玺。
骏奔灊霍左右辅,好生不杀扶炎纪。
崇禋竣事晓坛空,跻攀小试青鞋底。
不知云磴几千丈,但见漫山白龙尾。
石头招我上南台,瑞应阑干天半倚。
福严钟声过桥来,仿佛三生如梦里。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
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癯儒尚病怕深登,幽讨未穷行且止。
我评七十二高峰,郁律穹窿少观美。
俨然可瞻不可玩,往往雄尊如负扆。
乃知岳镇盖深厚,不与他山争秀伟。
区区献状眩儿童,乳洞淡岩真戏耳。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按照传统的格式进行排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重游南岳(首联)
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我从蛮岭瘴烟来,不怕雨云埋岳趾。

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我从蛮岭瘴烟来,不怕雨云埋岳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重游南岳的情景。他放下船只,改乘马车,仿佛在驭气而行。他走进青松覆盖的山脉,走了整整三十里。从蛮岭来的瘴烟并没有影响他,他甚至不怕被雨云遮蔽视线,以至于无法看到岳山的全貌。这里的“驭气”可以理解为诗人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困难,不畏惧瘴气和雨云。

忆昔南征款庙庭,往来无恙神所祉。当时已有归田愿,帝临此心如白水。

忆昔南征款庙庭,往来无恙神所祉。当时已有归田愿,帝临此心如白水。
这句诗回忆了诗人过去南征的情景。他曾经多次到庙宇祭拜,每次都没有受到神灵的惩罚和伤害。他曾经有归隐山林的愿望,但皇帝的恩赐让他无法放弃自己的使命。这里的“神所祉”可以理解为神灵给予的保护和祝福。

煌煌南正馆于东,手握八觚温玉玺。骏奔灊霍左右辅,好生不杀扶炎纪。

煌煌南正馆于东,手握八觚温玉玺。骏奔灊霍左右辅,好生不杀扶炎纪。
这句诗描述了南正馆的位置和它的珍贵。南正馆位于东面,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诗人手中握着八觚温玉玺,象征着他的尊贵地位。他勇猛地奔跑在灊、霍两山之间,左右都有辅佐的力量,他倡导的是好生不杀的理念,扶持着国家的兴盛。这里的“温玉玺”可以理解为皇帝的恩赐,代表着他的尊贵和权力。

崇禋竣事晓坛空,跻攀小试青鞋底。不知云磴几千丈,但见漫山白龙尾。

崇禋竣事晓坛空,跻攀小试青鞋底。不知云磴几千丈,但见漫山白龙尾。
这句诗描绘了祭祀完成后的场景。当仪式结束,人们纷纷下山,只剩下一个空的祭坛。诗人开始尝试攀登,虽然只是一小段路程,但却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白龙尾巴。这里的“青鞋底”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脚印,代表着他的经历和成长。

石头招我上南台,瑞应阑干天半倚。福严钟声过桥来,仿佛三生如梦里。

石头招我上南台,瑞应阑干天半倚。福严钟声过桥来,仿佛三生如梦里。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被邀请登上南台的情景。当他登上南台时,发现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建筑,仿佛天边的一部分。当福严寺的钟声穿过桥梁传来时,诗人感到仿佛回到了三生三世前的那个梦境中。这里的“三生”可以理解为前世、今世和来生的总称,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离开寺庙后的情景。庙里的尊者已经离开了,而岩门被苔藓锁住,不知何时才能打开。这里的“堂中尊者”可以理解为庙里的僧人或者道士,他们曾经在这里修行或者居住。

癯儒尚病怕深登,幽讨未穷行且止。我评七十二高峰,郁律穹窿少观美。
毅然可瞻不可玩,往往雄尊如负扆。乃知岳镇盖深厚,不与他山争秀伟。
癯儒尚病怕深登,幽讨未穷行且止。我评七十二高峰,郁律穹窿少观美。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瘦弱的读书人,害怕深入探索。但他对自然景观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眼光,能够欣赏到七十二峰的壮丽景色。这里的“七十二峰”可以理解为黄山的美景之一,它们构成了黄山的独特风貌。

这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黄山的自然魅力和独特性。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这里的“峻极”可以理解为山峰的高度极高,而“灵”则表示这里充满了灵气和神秘力量。

区区献状眩儿童,乳洞淡岩真戏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