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萝幂天堕空翠,迎面风香三十里。
曾宫亭亭隔瑶水,碧瓦琼榱五云里。
千佛当门无半偈,声闻未解祖师意。
遍参踏破青鞋底,前楼后阁玲珑起。
闲客那知如许事,东斋听雨烂熳睡。
觉来一转聊布施,普请云堂来拟议。

【注释】

天童山三座寺庙:一称“天童寺”,一称“真如寺”,一称“罗汉寺”。天童寺有天童阁、大雄殿、华严堂等。

曾宫:指曾文蠧的别墅。曾文蠧(1590-1623),字孔思,号涵虚,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精研佛经、道教和儒学。他著有《周易内义》、《老子解》和《大学中庸解》,对当时学术界影响较大。

瑶水,即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江。

碧瓦琼榱:碧瓦,用青绿色装饰的屋顶;琼榱,白玉雕刻的椽头。

千佛门,佛教建筑中用以象征众多佛像的门。

声闻:佛教语,指未得道者。这里指尚未领会禅宗祖师意旨的人。

普请:即普请和尚,指僧人。

云堂,佛寺中的殿堂,供僧人讲说教义之用。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游览天童山时所作。全诗描写了天童山三阁的景色和作者游览所见的感想。前四句写三阁周围的自然景观;后六句写作者的游踪和所感。

首联写三阁周围自然风光。“松萝幂天堕空翠”一句,形容山间松萝缠绕,绿树成荫,一片苍翠之色,好像天上的云彩落到地面,形成一片浓密而幽深的绿色世界。接着两句写迎面而来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闻到三十里外松涛阵阵的清香。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颔联写曾宫亭亭玉立于瑶水之畔,其建筑之美令人赞叹不已。“碧瓦琼榱五云里”一句,将曾宫的外观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的“碧瓦”指的是屋檐上装饰着青色的琉璃瓦;“琼榱”则是指房梁上镶嵌着白色玉石的椽头。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使得曾宫显得庄重典雅,如同坐落在云端之上一般。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曾宫的建筑之美及其所处的优美环境。

颈联紧承前句展开议论。“无半偈”三字,表明禅宗祖师意旨高深莫测,非一般人所能领悟;“声闻未解祖师意”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这一联诗句虽然简短,但其含义却非常深远,既表达了对禅宗祖师意旨的理解与领悟,也体现了对禅宗思想的深刻把握与尊重。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尾联转向个人游历感受。“遍参踏破青鞋底”一句,描述了自己遍访名山古刹的经历,以及在这些地方留下的足迹。“前楼后阁玲珑起”进一步描绘出自己游览天童山时所见的各种建筑美景。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游历经历,更透露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尾联又回到对天童山三阁美景的描述。“闲客那知如许事”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天童山三阁美景的感受。这里的“闲客”指的是那些不经常涉足名山大川之人,他们往往对这些美景熟视无睹。然而诗人却认为他们并不懂得这其中的许多事情。这不仅是对那些游人的一种调侃,更是对自己游历经历的一种总结与反思。

尾联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认识。“东斋听雨烂熳睡”一句,描绘了诗人在东斋聆听雨声、悠然入睡的场景。这里的“烂熳”指的是悠然自得的样子;“烂熳睡”则意味着诗人在这个时刻完全放松了身心,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这一句既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尾联还提到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所接触的人们。“普请云堂来拟议”一句,描绘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与云堂和尚等人进行交流的情景。这里的“普请”指的是僧人,“云堂”则是佛教用语,指僧人讲说教义的地方。这句诗通过描绘诗人与云堂和尚等人的交流情景,展现了诗人游历过程中与佛教徒们建立联系的过程。

整首诗通过对天童山三阁的景物描写以及游历过程中的种种体验与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佛教文化以及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与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如“松萝幂天堕空翠”、“碧瓦琼榱五云里”、“无半偈”、“前楼后阁玲珑起”等,都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