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每云云,金笼久受恩。
思山诚有意,对主忍无言。
性比孤鸾洁,声殊百舌繁。
云林如一去,应喜谢朱门。
鹦鹉
堂上每云云,金笼久受恩。
思山诚有意,对主忍无言。
性比孤鸾洁,声殊百舌繁。
云林如一去,应喜谢朱门。
译文:
堂上的鹦鹉总是在叫唤,它的金色笼子已经很久了。它想念山林,但因为主人没有允许,所以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它的本性像孤鸾一样纯洁,声音却和百舌不同。它想要像云林一样自由地飞走,应该会感到高兴的离开这个朱门之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鹦鹉自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真诚的追求。诗人通过对鹦鹉的观察和描绘,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诗的开篇“堂上每云云,金笼久受恩。”描绘了鹦鹉在堂上的活动,以及它被关在金笼中受到主人恩惠的情景。这里通过“云”字的运用,既点明了鹦鹉的活动状态,又暗示了鹦鹉内心的渴望自由。同时,“久受恩”也反映了鹦鹉对自由无望的现实。
第二句“思山诚有意,对主忍无言。”进一步揭示了鹦鹉的内心世界。它虽然思念山林,但因为主人的限制,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里,“忍无言”表达了鹦鹉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展现了鹦鹉对自由的向往。
第三句“性比孤鸾洁,声殊百舌繁。”则是对鹦鹉特性的描述。鹦鹉的“性”如同孤鸾般纯洁,而“声”却和百舌不同。这里的“比”字,既有比喻之意,也有比较的意思,通过对比强调了鹦鹉的独特之处。
诗的最后一句“云林如一去,应喜谢朱门。”则将鹦鹉的命运与自然中的云林相联系,表达了鹦鹉渴望自由、远离束缚的愿望。这里的“一去”既指鹦鹉的离去,也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谢朱门”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鹦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真诚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