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要求对原诗进行理解,最后按要求概括作答。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并给出必要注释。注意“非烟亦非雾”的“幂幂映”的“幂幂”是叠词,“白鸟忽点破”的“点破”是动词,“疑逐远帆来”的“疑”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谁谓山公意”中“山公”指王右军(王羲之),这里借指王献之,“醉始回”中的“醉”是动词,“回”是名词作状语。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晚景图,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登临山水时的愉悦之情。
“野色”两句,意思是野色不是雾也不是烟,隐隐地映在楼台上。
“肯随芳草歇”,意思是那白鸟忽然从水面飞起,夕阳还照耀着我。
“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意思是谁说王右军有这种意兴,只有登上高山饮酒才感到心满意足。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小诗,写景时不直说景物的特点,却从侧面着墨。前两句写远景,后两句写近景,层次分明。
首句“野色”二字是总领全篇的关键,以下全是写这一片野色的特点。“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野色的朦胧,正是水气浓密所致。“幂幂”是重叠词,与“非”字呼应;“幂幂映楼台”既写出了水雾的浓重,又写出了楼台的隐约可辨。接着,写近景:“白鸟忽点破”,“点破”二字形象生动,写出了白鸟飞起的瞬间,也突出了水汽的浓密。“夕阳还照开”,写太阳落山时的情景。“还”字写出太阳落山时光线由强渐弱的动态变化,同时暗用《诗经·郑风》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意。
第三句“肯随芳草歇”,写野色随着天色渐渐暗淡而消失不见。“肯”即肯否、愿意不愿意之意,“肯随”写出了野色的消逝,同时也暗示出作者愿意在暮色将尽之时离开山林的愿望。这句是过渡句。
第四句“疑逐远帆来”,是写傍晚时分,作者看到远处的帆船驶近了。“疑”字写出了作者看到帆船时所产生的疑惑心理。因为作者并没有看见船帆,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逐远帆来”写出了作者的疑惑心理。
末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是对全文的总括和总结。“山公”借指王献之。王献之曾于山阴至夜中举火看月,有人讥笑他说:“把蜡烛拿来吧!”王献之回答说:“我无欲无求,怎么会像你们这些有欲的人呢?”王羲之常以山公自比,这里借指王献之。“醉始回”一句写出了作者在欣赏美景时心情的舒畅。
全诗语言清新明畅,意境优美。
【答案】
野色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译文:
野色不是雾也不是烟,隐隐地映在楼台上。
白鸟忽然从水面飞起,夕阳还照耀着我。
谁会想到山公有这样的兴致,只有登上高山饮酒才感到心满意足。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晚景图,通过对晚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在登临山水时的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