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所作。当时安禄山作乱,天下大乱,杜甫避地入蜀。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的中秋夜所写,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心。全诗以“八月十四夜月”为题,从赏月、怀古、伤乱三方面着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八月十四夜月 —— 指中秋节。“光华”二句,写月光之盛。“光”字暗寓诗人的用世之心。“赏宴”句,言赏月宴会已久,但朝廷仍不得安宁;“尚迟迟”,犹言迟迟未决。“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天意,指天命。“圆夜”,指中秋之夜,此时月亮圆满。“人心待满时”,指人心盼望朝廷平定叛乱,统一天下。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知”,一作“惟”。“千里”,喻指朝廷与各地的联系。“共”,通“恭”。《诗经·小雅·鹿鸣》云:“我有嘉宾,中心喜怿,将发轫兮,顾瞻四方。”此处借指朝廷的宾朋。“一分亏”,谓月亮不圆,即朝廷不能统一天下。“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来夕,即来日。“澄霁”,晴朗明净。《诗经·小雅·湛露》有云:“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此处借指风清月白。“清风”,喻指朝政清明,民心归附,国家有望统一。“不负期”,谓朝廷的希望不会落空,也即国家有望统一。
【译文】:
八月十四晚上月色很美,
赏宴宴会却迟迟不见终成行。
天意要使这中秋之夜圆,
人们却还盼望着天下能太平。
知道我们相隔千里心相通,
还惊讶月亮不圆分外明。
来日如果天气晴得就像秋日一样,
那一阵清凉的风定不负我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