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太守意何如,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
偶寻灵草逢芝圃,欲扣真关借玉书。
不更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山居。

【注释】

丹阳:郡名。唐天宝元年(742)改豫章郡为丹阳郡。移:调任。茅山:在今江苏省句容东北。先游:先到茅山游览。

意何如:心中如何想。何如:怎么样。

谒:拜见。

展节:舒展节操,指修身。事君:侍奉君王。三黜:多次被贬谪。

收心:收敛心思,指归隐。奉道:信奉道教。五旬:五十天。初:开始。

偶寻:偶然寻找。灵草:仙草。芝圃:灵芝的园子,即仙山。

真关:仙境的门径。借玉书:《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夫木之南、美而北逝者,此树之盗也。”后人将“匠人不顾”解作“不遇知己”。这里说:“欲扣真关借玉书”,是说想要叩开仙境的门径,向真人请教。通塞:通达和闭塞。从人:随众。问通塞,指问路是否畅通。

天教:上天的安排。吏隐:官员的隐居生活。接山居:与山林相接的住处。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自注:“时年四十四岁。”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诗人当时任丹阳尉,刚到任不久便去茅山游玩,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开头两句,写自己初到丹阳任官,便去访问茅山。诗人以谦虚的口吻表示对茅山的向往和对茅山道士的敬慕。“先谒茅卿始下车”,意思是说,先到茅山拜见了茅山高道,才下车开始处理公务。“谒”字用得十分巧妙,既写出了诗人的谦恭,又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中间四句,写自己在官场上遭遇挫折后,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三黜”指三次被贬谪,这里是指诗人在政治上屡遭打击而屡试不第,最后终于弃官而去。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名富贵的鄙夷,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志在山水的情怀。“收心”二句是说,自从归隐以来,他一心修道,潜心研读《老子》《庄子》,已整整五十天了。“收心”二字,表明他已经彻底抛开世俗杂念,专心修道,“五旬”二字,表明他已把修道作为终生追求。“欲扣真关借玉书”,是他归隐前的心绪,也是他归隐后的志趣。“玉书”即道家所说的《道德经》。这句的意思是说,我渴望叩开仙境的门径,向真人请教长生不死之道。“不更从人问通塞”,意思是说,不必再向别人打听道路是否通畅,因为我知道通往仙界的路径是畅通无阻的。“通塞”二字,既是对自己修道成功的信心,也是对自己仕途失意的解脱。

最后两句写自己最终实现了出世的理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天教吏隐接山居”,意思是说,上天安排我当一个隐居的官员,使我得以接近大自然,过上清静闲适的生活。“接山居”三字,既点明了自己的隐居之所,也表明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

全诗写得平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嫌。诗人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自己淡薄功名、追求自然的高尚品格。《唐宋诗醇》云:“此诗虽似游戏笔墨,然亦可见其超旷之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