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解析】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同游钱塘观潮时作。全诗以潮水汹涌、声势浩大为线索,描写了钱塘江口观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这是第一句,交代了观潮的地方是钱塘江口。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作者把钱塘江口比作没有可以与之相比肩的对手(即无可匹敌)。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诗人站在海边,仰视着波涛滚滚的钱塘江,不由得想起当年吴越之战,伍子胥率军破吴有功,却遭到吴王夫差的猜忌。如今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两句诗人感慨万分。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潮水从远处奔涌而来,海水被卷上岸边,江堤似乎就要被冲垮。这一句描写潮水来势之猛。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潮水的力量强大无比,就像驱赶着小岛一般。其声音如战鼓擂动,气势汹汹,威武雄壮。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万叠”指连绵不绝的云层层层叠叠,像千万张白绸;“千寻练”指细如练丝的白绸不断。这句写江面潮水涌动的情景。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意思是说,当潮水快要到达江边时,突然一阵狂风刮起来,将波浪扫平,形成一道道巨大的水墙,使人们感到好像天空在秋天里一样寒冷。这里的“秋风”比喻着狂风,“一气”指江面上涌起的一股股巨浪,“横秋”则形容这种气势。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潮水涨到最高处的时候,岸边的高崖都开始崩裂;许多河流也因害怕潮水的威力而不敢继续向前流动。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潮水奔腾向前,掀起巨浪,就像鲲鹏展翅飞翔,六鳌(传说中海神)在水中遨游。这里用大鲲和六鳌来形容潮水翻涌的样子。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面对这样壮观的潮汐,北方的观潮者都会感到惊恐不安,而当地的渔民们却毫不担忧。因为当地百姓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潮汐。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伍子胥是忠诚义烈的化身,他忠诚于吴国,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在这里,诗人借伍子胥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诚的决心。
【赏析】
《和运使舍人观潮》是诗人与友人同游钱塘观潮时作。全诗以潮水汹涌、声势浩大为线索,描写了钱塘江口观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首联“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交代了观潮的地方是钱塘江口。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作者把钱塘江口比作没有可以与之相比肩的对手(即无可匹敌)。
第二联“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诗人站在海边,仰视着波涛滚滚的钱塘江,不由得想起当年吴越之战,伍子胥率军破吴有功,却遭到吴王夫差的猜忌。如今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两句诗人感慨万分。
第三联“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潮水从远处奔涌而来,海水被卷上岸边,江堤似乎就要被冲垮。这一句描写潮水来势之猛。
第四联“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潮水的力量强大无比,就像驱赶着小岛一般。其声音如战鼓擂动,气势汹汹,威武雄壮。
第五联“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万叠”指连绵不绝的云层层层叠叠,像千万张白绸;“千寻练”指细如练丝的白绸不断。这句写江面潮水涌动的情景。
第六联“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当潮水快要到达江边时,突然一阵狂风刮起来,将波浪扫平,形成一道道巨大的水墙,使人们感到好像天空在秋天里一样寒冷。这里的“秋风”比喻着狂风,“一气”指江面上涌起的股股巨浪,“横秋”则形容这种气势。
第七联“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潮水涨到最高处的时候,岸边的高崖都开始崩裂;许多河流也因害怕潮水的威力而不敢继续向前流动。
第八联“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潮水奔腾向前,掀起巨浪,就像鲲鹏展翅飞翔,六鳌(传说中海神)在水中遨游。这里用大鲲和六鳌来形容潮水翻涌的样子。
最后两联“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北客观犹惧”,面对这样壮观的潮汐,北方的观潮者都会感到惊恐不安;“吴儿弄弗忧”,而当地的渔民们却毫不担忧。因为当地百姓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潮汐。
尾联“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子胥”即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曾辅佐吴王阖闾击败楚国,成为忠义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借伍子胥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