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轩名静胜,静胜理何深。
自得归根趣,宁存较物心。
杂花随节候,叠嶂互晴阴。
终日对图画,应无尘虑侵。

【注释】

签判李太博静胜轩:签判,宋代官名。签,为宋代地方长官的副手;判官,即佐史。签判官,指地方官员中的助理人员。李太博曾任签判官,所以这里称为“签判”。静胜轩:《宋史.文苑传》载:“李清臣……有《题静胜堂》《题李氏园池》《题李氏书斋》诗三篇,皆赋也。”李清臣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李清臣任签判时所居之地,称“静胜轩”,故此处题轩名为“静胜轩”。静胜理何深:语出王维《答张侍御书》:“外景入轩户,内观一何深。”意谓窗外景色已入室中,但室内景色却更显其深。这里借以说明“静胜轩”之幽深。自得归根趣:语出苏轼《超然台记》:“而予亦渐闻游于物之外,久而化之以为常。”意谓自己能体会到返璞归真之趣味,不为世俗纷扰所动。宁存较物心:语出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意谓何必与俗人比较,安享自己的心境即可。杂花随节候:语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壁。”意谓庭院中百花齐放,各按季节开放。叠嶂互晴阴:语出杜甫《登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黄云城阙日千里,玉垒浮云生散亡。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门白日暴风雨,松树枝间雷隐隐。”“叠嶂”即层层山峦。此二句言:庭院里叠嶂耸立交错,晴日阳光照耀下一片明朗景象;雨后则雾气弥漫,云雾缭绕,一片苍茫。终日对图画:语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云:“余与中山文礼,俱好老庄之教,闲和可以遣累,清虚可以养性。至于言征生业者,犹栖鸟恋本枝也。”意谓整天观赏庭园中的图画。应无尘虑侵:唐韩愈《送穷文》中有“笔札口说皆尘垢”、“尘埃满面鬓须苍”、“身多疾病心恒忧”等句。意谓终日观赏庭园中的图画,不使尘世的名利之心沾染,保持一颗纯洁无瑕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品诗,借题“静胜轩”来写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及审美情趣。

第一首开篇便点明轩名——“静胜轩”。这三个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轩命名的意图,也暗示了此轩与“静”有关。“静胜理何深”,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静胜”二字,不仅道出了“静胜轩”之名的由来,也揭示了“静”之至境的奥妙所在。“静胜”之“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宁静、寂静,而是达到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境界。这种境界,非同寻常,它不是凭借任何外在之力所能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修炼而达成的。因此,“静胜理何深”这一诗句,既是对“静胜轩”之名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诗人自身人生哲学的一种概括。

第二首紧承上一首而来。诗人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独特感悟。他写道:“自得归根趣,宁存较物心。”这里的“归根”,并非指回归原始、返璞归真之意,而是强调回归到人生的本原状态。在诗人看来,只有真正回归到了人生的本原状态,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宁存较物心”,则是告诫人们要摒弃世俗的纷争和烦恼,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归根”。

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展开对“静胜轩”的理解。他写道:“杂花随节候,叠嶂互晴阴。”这两句诗,既描绘了“静胜轩”所处的自然环境,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之情。“杂花随节候”,意味着庭院中的花卉按照季节的变化而绽放、凋谢,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叠嶂互晴阴”,则形象地描绘了“静胜轩”周围山峰叠嶂、相互映衬、变化无穷的景象。这两联诗,通过对“静胜轩”所处环境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两句,则是诗人对整首诗的主题进行总结。他写道:“终日对图画,应无尘虑侵。”这里的“对图画”,既指欣赏画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也暗喻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无尘虑侵”,则是对整首诗情感基调的总结。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于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这首题为“签判李太博静胜轩二首”的小品诗,通过诗人的自我抒情和对“静胜轩”所处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诗人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