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无烦秉烛游,露华垂叶若珠流。
翰林偏爱尊中月,词客休悲洛下秋。
金谷池台多胜概,伊川山水近神州。
从兹只合追清景,世故何烦妄计筹。
注释
- 八月十六日张伯常见访赏月四首: 这是诗的题目,指的是四首描绘中秋赏月的诗歌。张伯常是诗人的朋友或熟人。
- 今夕: 指今天。
- 无烦: 不需要。
- 秉烛游: 拿着蜡烛在夜晚散步游玩。
- 露华垂叶: 露珠滴在树叶上,像是一串珍珠。
- 翰林: 古代宫廷中负责起草文书和文章的重要官员,这里指翰林学士。
- 偏爱尊中月: 特别喜爱杯中月亮的形状。
- 词客: 擅长写诗的人,这里指文人墨客。
- 洛下秋: 洛阳(古都)秋天的景象,秋天通常与忧愁、悲伤等情绪相关。
- 金谷池台: 金谷园的池塘和楼台。金谷园为东晋富豪石崇的园林,后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
- 伊川山水: 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以山水著称。
- 神州: 中国,指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 世故: 世间的复杂和世事的纷扰。
- 只合追清景: 只能追随这清新美丽的景色。
- 世故何烦妄计筹: 何必为了世俗的纷扰而烦恼,只需享受眼前的美景即可。
译文
今夜无需手持蜡烛在户外赏月,露水洒在叶子上晶莹剔透如串珍珠。
我特别偏爱杯中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不必为洛阳的秋天感到悲伤。
金谷园的池塘和楼台充满诗意,伊川山清水秀接近中原。
从此我们应当追逐这清新的月色,不必为世间的纷扰而烦恼,只需欣赏眼前的美景即可。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繁华、向往自然之美的心态。诗人张伯常见于友人之邀,共同赏月,诗中流露出对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特别是“今夕无烦秉烛游”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月光下美景的赞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现代文明中过度依赖照明的一丝反思。此外,“洛下秋”中的“洛下”,不仅指洛阳,也暗含着对历史名城的文化氛围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