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正成物,民心犹怨寒。
风霜草木死,田野稻粱乾。
何谓耕桑者,而无衣褐完。
因思饵胡费,把笔谩悲酸。
【注释】
和人悯道傍冻馁者:同情路旁挨饿受冻的人。和,赞许;悯,怜悯;馁者,饥饿的人。
天意正成物:上天有意让万物都成熟了。
民心犹怨寒:百姓们仍然怨恨寒冷的天气。
风霜草木死,田野稻粱乾:风吹草低,露打花凋;田野里的庄稼干枯了。
何谓耕桑者,而无衣褐完:这些种田养蚕的人,为什么没有衣服穿呢?何,疑问词;谓,说;无,没有;衣褐完,穿得暖和。
因思饵胡费,把笔谩悲酸:我想起了匈奴人吃羊肉、穿羊皮袄的奢侈生活,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状况的反映。《汉书·西域传》云:“匈奴中连鸟窜于不周之山,南抵月氏、氐、羌之地。”可见其地远在西北边陲,但“胡”在这里实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诗题中的“胡”当指北胡(匈奴)。
首句“天意正成物”,是全诗的警策所在。诗人面对严酷的现实,深感天地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在促使万物成熟,使人们饥寒交迫。他感叹“天意”与人心的背道而驰。“人心犹怨寒”,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作者以“怨”字为突破口,从两个方面着笔。一是客观现实的无情。“天意”固然可恨,但“民心”更为可悲。它说明人民对统治者的苛政暴行早已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却一味纵容,听之任之。二是人民的无奈与绝望。面对如此现实,人民只有怨天尤人,无可奈何。这种怨愤之情,正是由“民心犹怨寒”一句所概括出来的。
第二句“风霜草木死,田野稻粱乾”,紧承上句而来,写风霜严寒使大地荒芜,一片荒凉景象。“草木死”和“田野稻粱乾”,都是用“死”字来形容,生动传神,既表明气候异常严酷,又暗示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
接下来“何谓耕桑者”,“耕桑者”,即种田养蚕的人。他们本应辛勤耕作,养育桑蚕,为国家贡献粮食布帛。然而他们却“无衣褐完”,衣衫破烂,无法御寒。这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和发展。
“因思饵胡费,把笔谩悲酸”,是诗人在深刻地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他联想到匈奴人的奢侈生活:他们不仅衣食丰足,而且还喜欢吃羊肉,穿羊皮袄,过着优裕的生活。这种对比,更使诗人感到痛心疾首,悲从中来。
全诗通过描绘一幅幅凄凉悲惨的画面,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和不平之气。
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构思精巧,立论精辟,语言凝炼。二、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三、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