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河贯中州,随汴凿支流。
滔滔万里来,禹浪东南浮。
粮道所由济,日逝千斯舟。
嗟哉隋皇帝,祸起江都游。
先身不先民,及乐不及忧。
远弃宗室重,死作社稷羞。
胡为得民力,举锸成巨沟。
后来蒙其利,厥功固难酬。
愿思所以失,宴安仍仇雠。
【解析】
此诗为咏隋炀帝大运河的七言绝句,是作者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暴政的讽刺。全诗以“汴渠”为中心,通过描写汴渠的建设、使用及造成的灾难,来揭露隋炀帝的罪恶。
“洪河贯中州,随汴凿支流”。汴渠,即隋唐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自北向南纵贯中国腹地,将海河、黄河和淮河等几条河流连接起来,沟通了南北水陆交通,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诗人用“洪河贯中州,随汴凿支流”两句,高度概括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伟大业绩。
第二句“滔滔万里来,禹浪东南浮。”写大运河的水势浩大,气势磅礴。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大运河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景象。
“粮道所由济,日逝千斯舟。”写大运河的作用。诗人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作为重点,加以突出。
第三四句“嗟哉隋皇帝,祸起江都游。”指出隋炀帝的罪恶。诗人在这两行中使用了两个反诘句式“嗟哉”和“及乐”,表达了深深的愤慨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根本目的:享乐。最后一句“及乐不及忧”,直接点明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根本目的:享乐。
第五六两句“先身不先民,及乐不及忧。远弃宗室重,死作社稷羞。”指出隋炀帝修运河不顾百姓死活、抛弃宗室重臣、最终身死国亡的罪过。这两句诗是对前四句的补充和深化。从结构上看,它们与前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即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而隋炀帝为了享乐,则不惜牺牲百姓利益;而当隋炀帝身死国亡时,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后两联写隋炀帝的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胡为得民力,举锸成巨沟。”“胡为”,为何,为什么?“得民力”,指得到人民的劳动。“举锸成巨沟”,指大运河两岸人民被征发到工地上劳动,修筑运河。这两句是说,隋炀帝修运河,得到了人民的力量和贡献,却让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生命。“后来蒙其利,厥功固难酬。”“厥”,其。“功”,成绩,功绩。这两句是说,虽然后人享受到了运河带来的巨大利益,但隋炀帝修运河的功劳却是难以补偿的。
最后两句“愿思所以失,宴安仍仇雠。”“宴安”,指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仇雠”,仇敌。这两句是说,希望人们能想到隋炀帝修运河失败的原因,不要贪图享乐、安于现状。同时,也要认识到隋炀帝修运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赏析:此诗为咏隋炀帝大运河的七言绝句,是作者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暴政的讽刺。全诗以“汴渠”为中心,通过描写汴渠的建设、使用及造成的灾难,来揭露隋炀帝的罪恶。
诗的开头两句用“洪河”和“随汴”二字,概括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接着两句进一步写运河的宏伟壮观。第三四两句写运河的作用——解决了粮食运输问题。然后写运河带来的后果——使隋炀帝得以享乐。第六七两句写隋炀帝只顾享乐,不顾百姓疾苦,导致隋朝灭亡。最后两句写隋炀帝修运河失败的原因:贪图享乐、安于现状。
整首诗语言质朴简炼、形象鲜明生动、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