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东风雨一梨,晓晴科巷共熙熙。
遮门胜喜有桑橱,轮国不忧无地丝。
小妇饷耕因废识,老夫观社忽成诗。
眼前物物是生意,俗恨渊明归计迟。

昨夜东风雨一梨,晓晴科巷共熙熙。

遮门胜喜有桑橱,轮国不忧无地丝。

小妇饷耕因废识,老夫观社忽成诗。

眼前物物是生意,俗恨渊明归计迟。

注释:

  • 昨夜东风雨一梨:昨晚下了一场像梨花一样的雨。
  • 晓晴科巷:清晨阳光洒满小巷。
  • 遮门胜喜有桑橱:门前的桑树枝被雨水打湿,更显得生机勃勃。
  • 轮国不忧无地丝:国家没有担忧,因为土地里生长着蚕丝。
  • 小妇饷耕因废识:妻子忙于田间劳作,我无法辨认字迹。
  • 老夫观社忽成诗:我看着农民们聚集一起祭祀土地神,突然有了灵感,写下了一首诗。
  • 眼前物物是生意:眼前的一切都是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
  • 俗恨渊明归计迟: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感到遗憾,因为他未能及时离开世俗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田园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在农忙时节的闲适心情。首句“昨夜东风雨一梨”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雨点比作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轻柔。接着,第二句“晓晴科巷共熙熙”则展现了清晨阳光下的科巷热闹非凡,人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日常的生产活动。第三、四句“遮门胜喜有桑橱,轮国不忧无地丝”则进一步描绘了农家门前的景象,桑树被雨水打湿,象征着丰收在望;而土地里的蚕丝也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第五、六句“小妇饷耕因废识,老夫观社忽成诗”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在农忙时节的独特体验,妻子忙于田间劳作,诗人只能独自欣赏农民们祭祀土地神的场景。最后两句“眼前物物是生意,俗恨渊明归计迟”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感叹眼前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但对陶渊明未能及时离开世俗的纷扰表示遗憾。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