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经中史,司马当年失董狐。
昭烈本为炎汉后,何书僣国列于吴。
诗名: 司马温公帝魏
释义
春秋大义经中史,司马当年失董狐。昭烈本为炎汉后,何书僭国列于吴。
赏析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宋代诗人金朋说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态度。诗中的“春秋大义”指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道德评价和正义判断,而“司马当年失董狐”则暗指当时的历史记录可能因政治原因而被歪曲,失去了客观公正性。这种反思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批评。
关键词注释
- 春秋大义:指儒家认为的政治道德规范,强调仁义礼智信。
- 司马当年:指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因其在《资治通鉴》中的编纂工作而闻名。
- 董狐:古代史官之一,以直书不讳著称,代表了一种正直的历史记录方式。
- 昭烈:指东汉末年的刘备,历史上以恢复汉室为己任的人物。
- 炎汉后:指刘焉,蜀汉的创始人之一。
- 僭国:超越本分的国家,此处指吴国,三国时期之一,孙权建立。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权力、道德和责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诗人表达了对公正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