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策举厌刘蕡,报献徒悲自比伦。
直疏李邵言不用,宁从甘露祸金门。

【注释】:

  1. 唐文宗(809年—842年),唐穆宗第五子,唐敬宗、唐文宗两朝皇帝。
  2. 贤良策举:指科举考试中以“贤良”为题的策问。
  3. 刘蕡:唐文宗时期进士及第者。
  4. 报献:即进献。
  5. 比伦:比类,比较。
  6. 李邵:即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
  7. 甘露:唐文宗皇后王氏所生之子李宁,封广平郡王。
  8. 金门:金吾卫之门户,借指宦官势力控制下的朝廷。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即科举考试中以“贤良”为题的策问,往往成为士人们表达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看法的工具。然而,这些策问往往被当权者用来作为压制异己的手段。因此,很多士人都感到悲愤和无奈。
诗的第一句“贤良策举厌刘蕡”,意思是科举考试中的“贤良策”使刘蕡感到厌倦,因为他无法在策问中找到自己的立场或观点。这里的“刘蕡”是指科举考试中应征而未得志的士人。
第二句“报献徒悲自比伦”,意味着刘蕡将自己的遭遇比作同类,感到悲愤和无力。这句中的“报献”可能是指他曾经向皇帝进献过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但却没有得到采纳。
第三句“直疏李邵言不用”,指的是刘蕡直接上疏给李邵,希望他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但李邵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让他更加感到失望和悲愤。
第四句“宁从甘露祸金门”,意味着他宁愿选择忍受挫折,也不愿意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里的“甘露”可能是指皇帝的恩赐,而“金门”则可能是指宦官把持的朝廷。
整首诗通过描绘刘蕡在科举考试中的经历,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悲愤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士人与当权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