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藤蹑石访幽客,茆屋参差松树隔。
山童闻语不应门,古木千章鸣格磔。
这是一首五律,表达了诗人对徐叔咏居所的向往之情。
攀藤蹑石访幽客,意指诗人攀登藤蔓,穿越山石,去寻找那位隐居在深山中的朋友。这里的“攀藤”和“蹑石”都是形容诗人不畏艰难,深入探寻的意境。
茆屋参差松树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居景象。茅草屋舍参差不齐,周围被参天的松树所环绕。这里的“茆屋”和“松树”都是描绘山居的自然景色,而“参差”则形容了这些茅屋的形状各异,富有层次感。
山童闻语不应门,表现了诗人与山中的童子交流时的情景。山童听到有人来访却不予开门,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来者是谁。这里的“山童”是古代山林中的小孩,他们通常对外界的事物不太了解。
古木千章鸣格磔,描述了山中林木茂盛的景象。千章古木发出阵阵声响,如同在歌唱或敲打。这里的“古木”指的是那些年代久远、生长繁茂的树木,而“鸣格磔”则是形容树木的声音,如同音乐般悦耳动听。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攀上藤蔓,穿过山石,我来到你隐居的地方。
茅屋参差不齐,周围的松树将你环绕。
山中的童子听到我的来访之声,但却不愿意打开大门。
那古老的树木发出阵阵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徐叔咏居所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攀藤蹑石、茅屋参差、古木千章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徐叔咏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山童不应门的情节,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最后一句古木鸣歌,更是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象,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