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干野泊不知更,水国荒寒怆旅情。
一夜奔雷吁可怪,满空寒雨注如倾。
飓风翻海驱潮势,战鼓轰天震地声。
到晓定应三尺雪,短篷忽漏赤暾明。

《和邹希贤舟中遇风雨》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在湖中行船,突遭暴风雨的袭击,从夜到晓,风浪汹涌,雷电交作,雨如倾注,船身摇晃不定,但终未沉没。

【译文】:
湖干野泊不知更,水国荒寒怆旅情。
一夜奔雷吁可怪,满空寒雨注如倾。
飓风翻海驱潮势,战鼓轰天震地声。
到晓定应三尺雪,短篷忽漏赤暾明。

注释:
湖干野泊:湖干、野泊,泛指荒僻的地方。
水国荒寒怆旅情:荒郊野外,寒风吹着冷清的景色,引起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吁可怪:形容雷声之大,好像在呼唤。
满空寒雨注如倾:整个天空都下满了寒冷的雨水。
飓风翻海驱潮势:像飓风一样猛烈地吹起海水。
战鼓轰天震地声:战鼓的声音大得震天动地。
到晓定应三尺雪,短篷忽漏赤暾明:到了天亮时,估计一定下了厚厚的积雪,而船蓬上又漏进了红色的阳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湖中遭遇暴风雨的情景。首联“湖干野泊不知更,水国荒寒怆旅情”写出了苏轼当时所处的环境,湖水已经干涸,四周荒无人烟,只有寒风呼啸,让人感到孤独和凄凉。第二联“一夜奔雷吁可怪,满空寒雨注如倾”,则写出了苏轼对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的感受。他感叹这场暴风雨之猛烈,仿佛要把所有的一切都吞噬掉。第三联“飓风翻海驱潮势,战鼓轰天震地声”进一步渲染了暴风雨的威力,仿佛连大海都被它掀起来,而战鼓声则像是从天上传来一般。尾联“到晓定应三尺雪,短篷忽漏赤暾明”则描绘了苏轼在暴风雨后的所见所感。他想象如果等到天亮的话,一定会下起了大雪,而船篷上漏进的阳光则显得格外温暖。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苏轼对于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