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相思虎政苛,设官本意果如何。
民今不足将谁足,籴本名和岂是和。
一例冉求增聚敛,几人阳子拙催科。
昨来投劾归欤者,到底贤声却不磨。

【注释】

戊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和籴:古代官府向农民购买粮食。虎政:指王安石变法。冉求:春秋时鲁国大夫,为政以德,不扰民众,有“冉有”之称;阳子:指战国时齐国人孟轲,名轲,后改称孟轲。贤声:指名声。磨:磨灭。

【赏析】

熙宁变法中,对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实行青苗法,禁止大官僚豪绅兼并土地,使农民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一些土地。但豪绅地主仍可依仗权势霸占大量土地,使贫苦农民无法生活,于是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有的甚至投水、上吊、吃毒草自杀,以致引起社会不安。王安石对此深为忧虑,于熙宁七年七月上《乞罢青苗钱》奏章说:“臣恐青苗之害甚于残民。”又上书说:“今百姓愁怨,皆由于青苗。”又说:“陛下即位以来,天下久不雨,而今年亢旱尤甚,此青苗所由致也。”可见,他对青苗法的推行十分后悔。因此他在熙宁七年五月一日上《请停青苗钱状》中,力陈其弊,请求停止青苗钱的征收。

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五月三日所写的一篇上表,当时他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在这篇上表中,他首先回顾了自己过去反对新法的情况,接着指出了新法对老百姓造成的危害,最后表达了自己要为民请命的愿望。

首句写自己反对新法,希望罢除青苗法的心情。

次句写自己主张罢免青苗法的依据。这里作者引用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鲁国的大夫冉求曾劝齐桓公不要过分地盘剥民众,不要像阳虎一样横征暴敛,而应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一例”二句是说现在新法与历史上的“虎政”没有两样,都是用重税的办法剥削民众,只是现在的统治者更凶残罢了。

“一例”两句是针对当时的官吏来说的。他们借推行青苗法之名,行聚敛之实,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官吏们能像冉求那样不贪取,那么就不会增加赋税,也就不会有“将谁足”的情况发生。

“一例”两句是说官吏们只知增加赋税,却不懂得爱惜民命。

“一例”两句是说官吏们只知道催逼农民纳税,却不懂得爱惜自己的性命。这里的“冉求”是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冉求。“阳子”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孟轲的字。

“昨来投劾归欤者”意思是说,那些因为不满新法而投书告发的人,已经回去了。

“到底贤声却不磨”意思是说,尽管有些人因为反对新法而得罪了当权者,但他们的名声是不会消失的。这里的“贤声”指的是好的名声。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