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自喜口不言,后日重来今且去。
悽然辞别便登舟,依旧花间溪水流。
插竹谩标来处路,鸣榔无复旧时游。
顾家一念仙凡隔,如梦惊回寻不得。
当时不与俗吏知,或可重寻旧踪迹。
五胡云扰岂减秦,晋人合作桃源人。
渔郎出山自失计,秦人绝踪应未仁。
渔郎渔郎休太息,渔家自有神仙国。
鲙鲈沽酒醉芦花,此乐桃源人未识。
神仙有无何渺茫,退之此语诚非狂。
渊明作记亦直寄,便如东皋志醉乡。
秦风锲薄难与处,晋俗清虚何足数。
愿令天下尽桃源,不必武陵深处所。
【译文】
心中心自喜口不言,后日重来今且去。
凄然辞别就登舟,依旧花间溪水流。
插竹谩标来处路,鸣榔无复旧时游。
顾家一念仙凡隔,如梦惊回寻不得。
当时不与俗吏知,或可重寻旧踪迹。
五胡云扰岂减秦,晋人合作桃源人。
渔郎出山自失计,秦人绝踪应未仁。
渔郎渔郎休太息,渔家自有神仙国。
鲙鲈沽酒醉芦花,此乐桃源人未识。
神仙有无何渺茫,退之此语诚非狂。
渊明作记亦直寄,便如东皋志醉乡。
秦风锲薄难与处,晋俗清虚何足数。
愿令天下尽桃源,不必武陵深处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续编和演绎。《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其中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欺诈、没有奸邪……这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世界。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桃源”却很难寻找到。于是诗人便以《桃源行》为名,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中心自喜口不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他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但并不想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第二句“后日重来今且去”则表明诗人打算放弃目前的生活,去寻找那个理想中的“桃源”。第三句“悽然辞别便登舟”描写了诗人离开故乡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心中对那个理想的“桃源”的渴望。第四句“依旧花间溪水流”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想象,他认为那里应该有着清澈的溪水、美丽的花朵和宁静的环境。第五句“插竹谩标来处路”,表达了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向往,他认为那里应该有翠绿的竹林和美丽的小路。第六句“鸣榔无复旧时游”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失望,他认为那里已经不再有渔民们的欢声笑语了。第七至九句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回忆和感慨,他认为那里应该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欺诈、没有奸邪的理想社会。第十句“顾家一念仙凡隔”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质疑,他认为那里可能只是人们心中的幻想而已。第十一句“如梦惊回寻不得”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无奈,他认为那个地方可能真的存在,但自己却无法找到它。第十二句“当时不与俗吏知”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期待,他认为那里应该有那些远离世俗、追求真理的人。第十三句“或可重寻旧踪迹”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他认为只要人们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个理想中的“桃源”。第十四至十六句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批评和反思,他认为那里可能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糟糕的地方。第十七句“五胡云扰岂减秦”则是诗人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叹和忧虑。他认为即使在五胡乱华这样的乱世中,那个理想中的“桃源”依然存在。第十八至二十句则是诗人对那个理想“桃源”的赞美和推崇。他认为那个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地方,是一个值得人们去追寻的地方。第十九句“晋人合作桃源人”则是诗人对那个时代人们的赞美和肯定。他认为晋代的人们能够共同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第二十一句“渔郎渔郎休太息”则是诗人对渔夫的劝诫和提醒。他认为渔夫们不应该过于忧伤和沮丧,而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最后一联诗则是诗人的总结和升华。他指出那个理想中的“桃源”虽然难以寻找到,但只要人们保持对它的向往和追求,那么这个理想中的“桃源”就一定能够实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