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雪积不可料,晨起压尽庭前花。
道松俯偻若揖客,江竹离披如倒戈。
沙头寒重雁不起,门外日高人未过。
此时薪米不易得,晨突有烟能几家。
【注释】
- 辛亥:即辛亥年,指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
- 春夜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以“春夜雪”起兴,写诗人在春天里看到大雪纷飞的景象。
- 忽积:忽然堆积。
- 竹松:竹、松都是树木,这里泛指各种植物。
- 欹折过半:倾斜折断了一半。
- 晨起:早晨起床时。
- 道(dào):通“倒”。
- 江竹:指江边的竹子。
- 离披:零乱散开。
- 沙头:水边沙地上。
- 寒重:寒冷程度深,重。
- 雁不起:形容积雪厚,大雁不能起飞。
- 门外:屋外。
- 薪米:柴火和米。
- 此时:这时。
- 突有烟:突然出现炊烟。
【赏析】
这是晚清诗家黄遵宪的一首七绝。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黄遵宪从广东返抵香港,正值春天,他看到广州街头的积雪,便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春夜雪忽积竹松,欹折过半”,是说春天里突然下起了大雪,把竹树和小松压倒了大半截。“春夜”与“雪”连用,突出季节特点,“忽积”两字写出了雪势之猛,“竹松”,点出作者要写的物象。“欹(yī)折”,指倾斜折断。一个“欹”字,将风雪中竹木的动态形象地表现出来,生动传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雪压枝头的图画。
颔联“道松俯偻若揖客,江竹离披如倒戈”,是写道旁的松树弯着腰像在向行人行礼,江边的竹子也零乱散落像倒插的戈刀一样,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大风雪中的景物。“离披”是形容树枝枝叶纵横散乱,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样,“江竹”句运用比喻,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显得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颈联“沙头寒重雁不起,门外日高人未过”,紧承上文写景,写天明后所见景象。“沙头”,是指沙滩上的水边;“雁不起”是因为积雪太厚,大雁不能起飞;“门外”,“人未过”则是写太阳升起以后,人们还没有从屋里出来的意思。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天气变化来反映人们的心情。“寒重”两字既点出了天气,又烘托出人们的愁苦心情;“门外日高人未过”一句,既反映了天气的变化,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此时薪米不易得,晨突有烟能几家”,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感受。“此时”二字表明了时间的紧迫性;由于大雪封路,交通中断,所以很难买到柴米。“晨突有烟能几家”,意思是说黎明时刻才出现炊烟的地方,大概只有几家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苦的感受和对前途的忧虑。
全诗以咏雪为主,但所咏之雪却并不单纯为雪而雪,而是借雪来写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