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宴处万灯明,灶鼓鼕鼕脆管清。
莫厌青裙分作队,那无艳粉笑倾城。
甘心挝鼓投荒裔,敢望传柑近上京。
咫尺宾朋若胡越,语音嘈杂隐雷声。
【注释】
一年佳节惟立春,元夕:正月十五元宵节。
斗城:指京城长安。
追想旧游成一诗:回忆起从前一起游赏的情景,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公堂:指官府的大厅。
万灯明:指大厅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灶鼓鼕鼕(dōng dōng):打更声,形容夜深时的声音。
脆管清:清脆悦耳的音乐。
青裙分作队:女子们穿着青色裙子排成队伍跳舞。
挝鼓投荒裔:敲打战鼓,奔赴边疆。
敢望传柑近上京:不敢奢望像汉武帝时期,能派使者带着贡品进长安。
咫尺宾朋若胡越,语音嘈杂隐雷声:与远方宾客相见,就像胡人和越人一样,他们的口音各不相同。由于语言不同,听起来仿佛是在听雷声。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元宵节夜晚长安城内一片热闹欢乐的景象。全诗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气氛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喜悦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憧憬。
首句直接点名“一年佳节惟立春”,说明这个节日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接着以“元夕”两字点明了具体时间,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在元宵节这一天,无论是官家还是民间,都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处处可见灯火辉煌、笙簧齐鸣的景象。这种盛况足以与古代诗人笔下的“斗城”相媲美,展现了当时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公堂宴处万灯明”,通过描写宴会厅内灯火通明的场景,烘托出节日气氛的热烈。而“灶鼓鼕鼕”“脆管清”等细节描写,则进一步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祥和的世界中。
尽管节日气氛如此热烈,诗人却并没有陶醉其中,反而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忧虑之情。他写道:“莫厌青裙分作队,那无艳粉笑倾城。”这里的“青裙”和“艳粉”都是指女子们穿着的颜色,分别象征着年轻和美丽。诗人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女子们跳舞时的风采,暗示了她们的美丽足以让整个城市为之倾倒。然而,这种美丽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思。因为在这个欢乐的背后,也暗藏着国运不宁、民生凋敝的现实。
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慨,诗人又写道:“甘心挝鼓投荒裔,敢望传柑近上京。”这里,“挝鼓”指的是打击战鼓,“投荒裔”则是奔赴远方边疆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报国之志。他虽然渴望能够像汉武帝那样派遣使者带着贡品进长安,为国家贡献力量,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赴边疆。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升华之处。“咫尺宾朋若胡越,语音嘈杂隐雷声。”这里的“咫尺”是指非常近的距离,而“胡越”则是指中原和边疆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即使身处同一个空间,却无法真正地融入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之中。而“音”字则巧妙地将这种差异与雷声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了声音混杂不清、难以辨识的状态。这种感受使得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无助,也让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担忧。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元宵节夜晚长安城内的热闹景象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重要节日的喜悦和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对比和对比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个人情感的矛盾性,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