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诗人多坎壈,早达唯有苏长公。
流离岭外七年谪,受尽人间半世穷。
我方六十遇明主,前此独卧空山中。
岂唯食粥动经月,门外往往罗蒿蓬。
呜呼诗人天爱惜,不与富贵唯穷空。
彼苍于我亦厚矣,但畀明月和清风。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的遭逢,抒写了他“不与富贵唯穷空”的豪情逸兴。
首句:“自古诗人多坎壈。”是说自古以来,诗人多有遭遇坎坷、磨难和困苦。“多坎壈”三字,突出了诗人一生的坎坷命运。
第二句:“早达唯有苏长公。”是说自己早年就已名扬天下,官运亨通,但终因政见不合而被贬谪。这里化用唐肃宗时的一则典故:当时,诗人曾因直言劝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但不久又因功复官,后又被诬告下狱。“苏长公”指苏轼,是说自己只有像苏轼那样,遭受贬斥之苦,才能得到重用。
第三句:“流离岭外七年谪。”意思是说,我漂泊在岭南(今两广地区)长达七年,过着被贬谪的生活。这句既写出了自己被贬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又表现出了他身处逆境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句:“受尽人间半世穷。”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被贬谪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半世穷”三字,既表明了作者生活上的贫困,也表达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不平。
第五句:“我方六十遇明主。”是说正当我在年满六十时有幸遇到了明君(即皇帝)。这句表现了作者晚年得遇知音的欣慰之情。
前六句主要是写自己的遭逢,最后两句:“前此独卧空山中。岂唯食粥动经月,门外往往罗蒿蓬。”则是抒发了自己在空山之中孤独寂寞的情怀。“独卧空山中”既表明了自己远离尘世的心境。“食粥动经月”、“门外往往罗蒿蓬”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在空山中的生活状况。“食粥动经月”,说明他过着清贫的生活;“门外往往罗蒿蓬”,则表现出他生活在偏僻荒凉的山区,与外界隔绝,孤独无伴。
诗的最后两句:“呜呼诗人天爱惜,不与富贵唯穷空。”是说自己虽然一生贫困,但却得到了上天的爱惜和恩宠,没有像其他那些追逐名利地位的人们一样身居高位却心无所依。这里的“诗人”指的是他自己,“天惜”指的是朝廷对他的赏识和重用。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朝廷对自己的赏识和信任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于名利看得很淡泊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生平遭逢,表达了自己追求真理、蔑视权势、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