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铗凭谁听客歌,震雷那复化鱼梭。
梳头白雪惊新有,障眼元花比旧多。
乡问阻兵犹断绝,羁怀凭酒暂消磨。
不须更问今朝客,门外元无雀可罗。

【注释】

感白发: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弹铗凭谁听客歌,震雷那复化鱼梭。

梳头白雪惊新有,障眼元花比旧多。

乡问阻兵犹断绝,羁怀凭酒暂消磨。

不须更问今朝客,门外元无雀可罗。

【赏析】

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偶遇友人,与友人对饮,并感叹人生短暂、光阴飞逝之慨。

开头两句,“感白发”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以“感白发”作为发端,既点出了自己的身世和境遇(时年五十岁),又引出了全诗的主题——感叹人生短暂,光阴飞逝。首句“感白发”,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感白发”是因为自己已到五十岁而鬓发苍苍,所以感叹人生短暂;但同时也是虚写,因为自己虽已感到人生易逝,却还远未到五十岁。“白发”二字,既是实指,又是虚指。“白发”是衰老的标志,所以诗人用“白发”来象征人生的衰老和短暂的时间,这是实指;但同时,“白发”也常用来比喻世事变迁,岁月如流,所以这里又兼有虚指。这样写,就使诗歌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次句紧承“感白发”三字展开,进一步抒写诗人的感慨。“弹铗”(拔剑)是《战国策》中的一则故事。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著名刺客豫让曾为报答恩人智伯的知遇之恩,漆身吞炭,吞炭漆身,以变其容,使人认不出他来,然后才去刺杀仇敌。豫让的故事,后来被传为“弹铗”典故。诗人在这里用典,表明自己虽然已经老迈,但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希望像豫让那样,继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愿望并没有实现,反而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震雷那复化鱼梭”。“鱼梭”(织布用的梭子),这里代指丝织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自己像豫让那样立志复仇,本想像豫让那样变“鱼梭”为利剑,以刺破敌人的要害,可是事与愿违,如今只能在这震耳欲聋的雷霆声中,空自悲叹。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下面两句,笔锋一转,转而描写眼前的景象。“梳头白雪”、“障眼元花”。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两幅画面:一为“白雪”,一为“元花”。前一句“梳头白雪”,是指头上的白发。后一句“障眼元花”,则是指眼前的景物。这里的“白雪”、“元花”都是比喻。白雪比喻白发。“元”字通“原”,指原本、本来的意思。“白雪”即指本来就有的白发,“元花”即指本来就多的花。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把眼中所见的景物比作原野上的鲜花,写出了诗人的眼前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过片两句,诗人又从现实转入想象,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慨。“乡问阻兵犹断绝”,“乡问”指的是家乡来信,“阻兵犹断绝”是说家乡传来的消息仍然中断。这句诗的意思是:由于战争阻隔,家乡来信仍然不能收到。“羁怀凭酒暂消磨”,“羁怀”就是羁旅之心怀愁思的情绪,“凭酒暂消磨”则是说用喝酒来暂时消解这种愁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因战争阻隔而不能回到家乡的深深忧虑和痛苦心情。

尾联两句,诗人又从现实转入想象,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慨。“不须更问今朝客”,意思是说:不必再询问今天来访的客人了,因为今天来的人可能也是像我今天一样有家难归、四处漂泊的游子啊!“门外元无雀可罗”,则是诗人想象的一种情景:如果门外真有雀儿可捕的话,那就捕个满篓回来吧,但可惜现在根本没有雀儿可抓!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对世态人情的冷漠态度。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感情最集中的地方。

这首诗通过写自己在旅途中偶遇友人而与之对饮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苦闷、愤懑、忧愁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练含蓄,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