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临水宅,四面见行舟。
蒲叶侵鹅项,杨枝蘸马头。
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
传语城中客,功名半是愁。
【注释】
出北关:出自《出北门行》(一作《出东城行》),是汉乐府民歌。
吴儿:吴地的男子。临水宅:靠近水流边的房屋。临水,靠近水边。
四面见行舟:船都在四周。
蒲叶侵鹅项:蒲苇叶子长在水鸟的脖颈上。
杨枝蘸马头:杨柳枝叶沾在马匹头上。
年年人去国:每年有人离开自己的国家。人去国,指离别、远走他乡的人。
月窥楼:月亮映照在楼上。
城中客:住在城中的人,指那些远离家乡,在外地为官的人。
功名半是愁:一半是功名,一半是忧愁。
【译文】
吴地男子住着临水的住宅,四周可以看见来往的船只。
蒲苇叶子浸湿了水鸟的颈项,杨柳枝条沾湿了马的头。
一年年有人离开自己的国家(远赴他乡),夜晚夜夜月光照着高楼。
传语城中的客人,他们的功名一半是愁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表现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切同情。
全诗以“出北关”开篇,直接点题,交代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吴地男子的住宅、四周的船只、蒲苇和杨柳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人们又开始了离别的痛苦。
诗人通过“蒲叶侵鹅项,杨枝蘸马头”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蒲苇叶子长在水鸟的脖颈上,使得水鸟失去了往日的美丽;杨柳枝条沾湿了马的头,使得马显得疲惫不堪。这一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的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受。
最后两句“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离别和战争的思考和感慨。年年都有人离乡远赴他乡,而夜晚时月光照在楼上,似乎在窥视着人们的心事。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也反映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吴地男子住宅、四周船只、蒲苇和杨柳等景物的描绘,以及离别和战争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凄凉景象,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