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师同月不同年,归墨归儒各自缘。
想得山中无寿酒,但携茶到菊花前。
《寿朴翁》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接下来将逐一展开诗句的释义、译文,并提供必要的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
- “与师同月不同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虽然与老师在同一年月出生,但岁月却在两人之间留下了不同的轨迹。这反映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
- “归墨归儒各自缘”:这里指出了文人墨客追求文学艺术和儒学经典的不同动机和原因。一方面,文人追求艺术的纯粹与美感,另一方面,学者致力于儒家的道德和伦理。这种差异强调了文人的双重身份和多重角色。
- “想得山中无寿酒”: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中场景,没有了世俗的繁华和喧闹,只有自然和简朴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但携茶到菊花前”:这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赞美。他宁愿携带茶叶来到菊花旁边,也不愿参与世俗的应酬。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 译文展示:
- “与师同月不同年,归墨归儒各自缘” —— 我和我的老师同年同月出生,但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是追求文学艺术,另一个是深入研究儒学经典。
- “想得山中无寿酒,但携茶到菊花前” —— 我向往山中的简单生活,没有多余的庆祝,只是带着茶叶走到菊花旁边,享受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 关键词注释:
- “寿朴翁”:这是诗人的名字,表明了作品的主体身份。
- “与师同月不同年”:指的是作者与他的教师在年龄上相同,但在生活经历或志向上有明显差异。
- “归墨归儒各自缘”:这里的“墨”通常指文学艺术,而“儒”指的是儒学。作者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选择文学艺术和儒学研究的路径是由不同的原因决定的。
- 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通过对时间和选择的反思,诗歌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选择。
- 象征意义: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人通过将茶叶带到菊花旁的行为,表达了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 美学价值:诗中的自然景观和简单的生活被描绘得细腻而美丽,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美和宁静。
《寿朴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的多重维度和深远意义。这首诗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