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从淮上来,手持阿髯诗。
尘埃欣拂拭,得此带经倪。
珠璧岂投暗,按剑有馀悲。
愿保青云姿,勿叹黄绶卑。
太山驻翠辇,行草封禅仪。
汉皇傥借问,润色非君谁。
我非国侨贤,惭负延陵知。
缟带敢虚辱,赠言当纻衣。
【注释】
君从淮上来:你从淮河一带来。
阿髯诗:指苏轼的《阿房宫赋》。髯,指胡须。
尘埃:尘垢,比喻世俗的污浊。
带经:指手不释卷。
珠璧:珍珠和美玉,比喻高洁的品质。投暗:投入黑暗。
按剑:持剑。有馀悲:还有馀下的悲哀。
青云姿:指高远的志向。青云,天空中飘浮的白云,比喻仕途的飞黄腾达。
黄绶(shuò):黄色绶带。古代官吏所佩的印信上的丝带。卑:低贱、卑微。
翠辇: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车。驻:停驻。
行草:指书法。封禅仪:指祭祀天地的仪式。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借问:询问。
延陵人: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字延陵。
缟带:白色的丝带,这里指素白的衣带。敢:谦词,岂敢。辱:受辱。
纻(zhù)衣:细麻布衣服,也泛指粗布衣服。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作者在这首诗里,首先对友人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表达了对他的赞赏,称赞其才学与人品兼备,然后以自己的处境作比,劝慰友人不要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沮丧自卑,最后祝愿友人前程远大,不要因为暂时的失意而灰心丧气。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首联“君从淮上来,手持阿髯诗”,起笔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友人刚从淮河之畔来到京城,手中提着他那著名的《阿房宫赋》。这里的“阿”字是双关语,既指的是诗人自己的“阿”,也是对友人才华的一种赞美。
颔联“尘埃欣拂拭,得此带经倪”,“尘埃”在这里既指世俗的污浊,又暗指自己的困境。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友人仍然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灵,愿意放下身段,手不释卷地研读圣人之道。这两句诗不仅赞扬了友人的才华与品德,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颈联“珠璧岂投暗,按剑有馀悲”,进一步强调了友人的高贵品质。他就像一颗明珠,虽然身处暗处,但依然光芒四射;他就像一块美玉,虽然遭受磨难,但依然坚韧不拔。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敬佩之情,也透露出诗人自己的无奈与悲伤。
尾联“愿保青云姿,勿叹黄绶卑”,“青云”是指高远的境界,“黄绶”则是指低下的地位。这里,诗人希望友人能够保持自己高远的志向,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感到自卑。这一愿望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全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看法和感慨。它既是一种对友人的安慰,也是一种对自我反思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