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行无远近,山径自横斜。
烟月生晴岭,风幡接暮霞。
影归巢幕燕,声散宿林鸦。
屣履相随处,僧垣即是家。

诗句释义

1 次韵野步:此句表明作者在野外散步,并因此诗作答。

  1. 意行无远近:表达作者行走时心境自在,无拘无束,不拘泥于距离的远近。
  2. 山径自横斜:描述山中的小路曲折蜿蜒,随意生长。
  3. 烟月生晴岭:形容山间的景色随着天色变化而美丽多姿。
  4. 风幡接暮霞:描绘傍晚时分,微风中飘动的幡旗与晚霞相接的景象。
  5. 影归巢幕燕:比喻自己的身影像归巢的燕子。
  6. 声散宿林鸦:描述夜晚树林中乌鸦的叫声四处传播。
  7. 屣履相随处,僧垣即是家:表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僧人居住的地方,那里便成了他的家。

译文与注释

次韵野步
心中没有远近之分,只是随意地在山间漫步。
山路自然弯曲延伸,仿佛是有意为之。
山间的云雾和明月映照着晴朗的山峰,风中摇曳的旗帜仿佛在迎接落日的余晖。
身影像是回到了巢中的燕子,声音消散在夜幕下的树林中。
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我穿着鞋子跟随脚步,僧人居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内心的自由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心灵的自由与超脱。首二句直接点明了“野步”的主题,即在大自然中随意漫步,不受拘束。三、四句通过“山径自横斜”、“烟月生晴岭”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阔与和谐,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世界,通过“影归巢幕燕”和“声散宿林鸦”等比喻,传达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悟,以及在自然中找到的心灵慰藉。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一种生活哲学,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僧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家”。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也展示了他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将人与自然、心灵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