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遁世吟梁甫,范蠡遭时策计然。
钟鼎山林非二物,莫随穷达较蚩妍。

【注释】

《梁甫吟》:乐府诗题。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隐居。

计然:即计然子,范蠡之号。

蚩妍:指丑貌,这里用“蚩”字的反义词“妍”字,意指美丽。

【赏析】

首联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劝人勿随波逐流。孔明(诸葛亮)隐姓埋名,遁世隐居,而钟嵘却要人们不要像他那样隐居;范蠡在春秋时期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功成名就后却选择隐居,而不是像钟嵘一样追逐名利。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钟嵘的不满。

颔联紧承上联之意。钟嵘是钟山的后人(即东晋著名诗人钟嵘),因此有“钟嵘”之称;而范蠡则是范山的后代,所以被称为“范蠡”。钟嵘自命不凡,总想攀附权贵,而范蠡却能看淡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两句诗既点明了钟嵘的身份,又表明了范蠡的人生态度。

颈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非二物”,即不是两种东西,这里指的是“山林”和“钟鼎”。作者认为,山林和钟鼎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然而,有些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将山林和钟鼎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从而陷入困境。

尾联再次回到主题上来,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要顺其自然。莫(不要)跟随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去攀比自己的富贵,也不要跟那些富有的人去争艳斗丽。这里的“穷达”是指一个人的地位、财富等方面的变化,而“蚩妍”则是指美丽与否。作者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待自己的命运和地位,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事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富贵等事物的超脱态度和人生观念。它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