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然后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手法等进行分析判断。
第一联“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写寺宇建筑之美。“绀宇”指红砖瓦房或寺院,“盛”即兴盛,“国”指国家。两句意思是说,现在寺中建筑十分壮观,国家的名声也正因此而变得清高。这一句是写寺宇,但通过“名”“国”两词,又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第二联“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写自然景致。万松九里是形容山势之高峻,松林之茂密,九里是虚指,言其长。双涧指的是两个水涧。四时声指四季的声音。两句意思是说,在万松之中有九里之长,两水之涧有一年四季的声音。这是写寺外的景致。
第三联“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写游览之意。杖策即拄着手杖策马,巾车即轿子。这句是写游览的过程,意指游览者一路欣赏风景,不计较路途长短。
第四联“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写游兴未尽。登堂山即登上山顶之山。这句的意思是说,登上山顶后景色更好,而此时人已经离去,只闻得山上的猿猴叫个不停。
【答案】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寺宇建筑之美)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自然景致)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游览之意)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游兴未尽)
赏析:
诗的首联先从“名”与“国”两方面写景,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世风淳朴的赞赏之情。颔联写诗人登上山巅后所见到的美景:万松参天,九里松影;双涧流水,四时鸟鸣。颈联写诗人一路游赏,意犹未尽,仍兴致勃勃地继续前行。尾联则写诗人离开后,山上猿猴啼声不断,使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