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败长平振古无,赵邦臣主亦何愚。
当时已中冯亭计,犹自区区遣郑朱。
长平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遗址,位于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此击败赵括,坑杀赵军四十多万,留下了“长平之战”等历史典故,成为后人传颂的悲剧。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
{“长平” 释义:
- 指古城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 亦作长平,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括于此战败被杀。
- 亦作长平,汉名将卫青因击匈奴有功,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
译文与诗句:
长平之败:
- 一败长平振古无,赵邦臣主亦何愚。
- 当时已中冯亭计,犹自区区遣郑朱。
赏析:
长平之败,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役,其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此诗借古讽今,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回顾,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揭示了人性在战争中的脆弱与自私。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视和平,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诗中也流露出深深的哀思与惋惜,让人不禁对那段悲壮的历史产生深深的感慨。
关键词详解:
冯亭:长平之败的直接原因之一,韩国上党郡太守。他因不满秦国的吞并野心而选择投奔赵国,但最终被秦军所俘,导致赵国遭受重创。他的行动虽出于无奈,但也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赵括:赵括是赵国将领,因接替廉颇担任前线指挥而被派往长平抵御秦军。然而,他缺乏实战经验,过于轻敌,最终导致了赵国军队的惨败。赵括的形象成为了战争失败的代名词,也反映了当时将领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郑朱:即郑硃,是赵国的将领。他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俘虏后,虽然受到了一定的礼遇,但最终仍然选择投降。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他是懦弱的表现,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他为了保命而作出的选择。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细腻的语言表达,生动地描绘了长平之战的惨烈场景和相关人物的命运起伏。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和平与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