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从学者,尽欲倚刘墙。
自笑尘埃眯,难薰衣钵香。
薜萝缘古树,桃李背春场。
萤爝飘流去,能依万丈光。

【解析】

“王用和归从莆水寄呈后村”:诗人自注说:“王用和,闽人。余同乡也。”莆,即莆田,福建省的别称,这里指诗人的家乡,也就是福建。莆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的地方,有著名的紫阳书院,因此诗人以“归从”二字表明自己对理学的仰慕之情。“王用和”,字用和,福建莆田人。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进士,历官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等职。淳祐四年(1244)知漳州,颇有政绩。著有《紫阳集》。诗中“后村”,是指福建莆田人黄震。

“江湖从学者,尽欲倚刘墙”:意谓天下志于道者,莫不向往依附孔子。这两句写志于道之人纷纷来向孔子学习,都想成为儒家弟子。诗人自注说:“刘墙,刘子玄宅墙也。”子玄,即刘子玄,东汉末年哲学家。

“自笑尘埃眯,难薰衣钵香”:意谓自己笑别人被尘垢蒙蔽而看不见真理(真理),自己也难以领悟孔子之道。“难薰”,指难以熏染。“衣钵”指佛家师徒传授教义之袈裟钵盂。“香”比喻道理,言自己虽想学习,但因自身修养不够,无法领略其中奥妙,只能看到外在的表象而不能触及其内在的真谛。

“薜萝缘古树,桃李背春场”:薜萝,一种蔓生植物。“桃李”,比喻学生。“缘”,附着。此二句写薜萝依着古树生长,桃李在春天开花结果。意谓薜萝藤蔓缠绕着一棵老树,而那桃李则在春天绽放出鲜艳的花朵,结出累累果实。这两句是借薜萝和桃花比喻学生,他们像薜萝一样附在古树上生长,又像桃李一样在春天里绽放花木,结出硕果。诗人自注说:“薛荔本无根,附萝而生,故曰‘缘’。”

“萤爝飘流去,能依万丈光”:意谓萤火虫虽然微弱,但它发出的光亮足以照亮千里,它的光芒可以穿透云层直上天际。这句诗比喻那些志士仁人,虽然力量微小,但他们的志向高远,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萤爝”,指萤火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发光昆虫。“万丈光”,形容光芒万丈。诗人自注说:“《易》曰:‘天垂象,见吉凶。’今人不能察,故取之。”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对薜萝、桃李、萤火虫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第一联“江湖从学者,尽欲倚刘墙”两句写志于道之人纷纷来向孔子学习,都想成为儒家弟子。诗人自注说:“刘墙,刘子玄宅墙也。”刘子玄为东汉末哲学家。这一联写志于道之人纷纷来向孔子学习,是想成为儒家弟子,表明了作者对儒学的崇敬和向往。

第二联“自笑尘埃眯,难薰衣钵香”两句写自己笑别人被尘垢蒙蔽而看不见真理(真理),自己也难以领略孔子之道。诗人自注说:“难薰”指难以熏染,“衣钵”指佛家师徒传授教义之袈裟钵盂。“香”比喻道理,言自己虽想学习,但因自身修养不够,无法领略其中奥妙,只能看到外在的表象而不能触及其内在的真谛。这一联抒发了作者对真理的渴望与对自身不足的自责。

第三联“薜萝缘古树,桃李背春场”两句写薜萝依着古树生长,而那桃李则在春天开放花朵结出果实。诗人自注说:“薛荔本无根,附萝而生,故曰‘缘’。”“缘”,附着。“桃李”,比喻学生。这一联通过薜萝和桃李的生长情况,比喻那些志士仁人,他们像薜萝一样附在古树上生长,又像桃李一样在春天里绽放花木,结出硕果。

第四联“萤爝飘流去,能依万丈光”两句写萤火虫虽然微弱,但它发出的光亮足以照亮千里,它的光芒可以穿透云层直上天际。这一联表达的是那些志士仁人虽然力量微小,但他们的志向高远,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万丈光”,形容光芒万丈。诗人自注说:“《易》曰:‘天垂象,见吉凶。’今人不能察,故取之。”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希望那些志士仁人能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弱却明亮的光芒,照亮前程,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综观全诗可知,此诗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薜萝、桃李、萤火虫等自然景物的特点和作用,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