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得檐前溜,原来是雪消。
山枯空有骨,水涸不成潮。
寒雁鸣沙碛,饥鸦啄柳条。
物情总如此,吟鬓任萧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雪中杂兴四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怪得檐前溜,原来是雪消。
山枯空有骨,水涸不成潮。
寒雁鸣沙碛,饥鸦啄柳条。
物情总如此,吟鬓任萧萧。
译文:
怪的是檐前的水流,原来是雪融化了。
山枯空有骨头的形状,水干不能形成波涛。
寒冷的雁在沙漠里鸣叫,饥饿的乌鸦在柳树枝上啄食。
万物的情感都是如此,我的白发已经斑白如雪。
注释:
- 雪中杂兴:指写雪景的诗歌。
- 檐前溜:檐下的流水。
- 原来是雪消:原来是雪融化了。
- 山枯空有骨,水涸不成潮:山枯了只有骨头的形状,水干了不能形成波涛。
- 寒雁鸣沙碛:寒冷的雁在沙漠里鸣叫。
- 饥鸦啄柳条:饥饿的乌鸦在柳树枝上啄食。
- 物情总如此:万物的情感都是这样。
- 吟鬓任萧萧:我的白发已经斑白如雪。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叹自然界的变化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景象。诗人通过对雪后景物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檐前溜”与“雪消”的对比,展现了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第三句“山枯空有骨,水涸不成潮”则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即山枯了只有骨头的形状,水干了不能形成波涛。第四、五句则是对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性和无常性的感慨。最后一句“吟鬓任萧萧”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又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