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桨去夷犹,延平津上州。
英雄三尺剑,今古一潭秋。
市近人争渡,山回水急流。
前头风浪恶,莫放钓鱼舟。
【注释】
延平:指闽国。夷犹:犹豫。州:通“舟”,船。潭秋:深潭之秋。
市近人争渡,山回水急流:市场近在咫尺,人们争相抢渡;山势曲折,水流湍急。
前头风浪恶,莫放钓鱼舟:前面有大风大浪,不要放船。比喻要警惕前进道路上的危险。
【赏析】
《延平津》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边塞诗。此诗写闽国(今属福建)一带的水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全诗语言朴实而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首句“双桨去夷犹”,写船夫驾着双桨,缓缓地驶向闽国都城延平府。延平津,即延平郡治所在地,也就是今福建延平(旧名建瓯)。这里地势平坦,水流畅通,为船只停泊的好地方。“双桨”二字写出了船夫驾船的熟练程度。一个“去”字,又写出船夫对前往目的地的踌躇心情。“夷犹”二字则表明他犹豫不决。
次句“延平津上州”,点明了地点。延平府是闽国的都城,是个繁华的城市。“州”,通“舟”。这一句是说,船夫正把船停在延平津上等候过渡的人。
第三句“英雄三尺剑”,写船上乘客的身份。闽国地处山区,多山多水,所以这里的人们常常用“英雄”来形容自己。他们手持三尺长的宝剑,威风凛凛,意气轩昂。“三尺剑”,泛指出类拔萃、武艺高强的人。
第四句“今古一潭秋”,写延平津上的景色。这一句承上启下,既与第三句照应,又为最后两句作铺垫。“今古”是指今天和过去。“一潭秋”,指的是延平津上的一片宽阔清澈的水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山山水水。这一句既是写实景,又是写心情。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延平津上的景色比作了一位美人,她虽然年纪已高,但依然美丽动人。同时,这也暗示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延平津上的景色依然如此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第五句“市近人争渡”,写市场上的情景。“市近”是指市场离船很近。“人争渡”是指有很多人急着想上岸去赶集。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展现了市场的繁荣景象。同时,这也暗示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总是急于赶往其他地方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六句“山回水急流”,写江水的湍急。“山回”是指山势蜿蜒曲折。“水急流”是指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这句诗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气势。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七句“前头风浪恶”,写前方的风浪情况。“前头”是指前方的道路。“风浪恶”是指风吹浪打的情况非常恶劣。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前方道路的艰险,同时也暗示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第八句“莫放钓鱼舟”,写警告他人。“钓鱼舟”是指用来捕鱼的小船。这句诗以简洁有力的笔触传达了诗人对他人的关心和提醒。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善于观察事物,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并加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