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币凡三到水涯,东都莫是欠人才。
当时若使无新室,此地安知有钓台。
鱼水相忘身外乐,羊裘曾卧禁中来。
桐江一派清如昨,千古高风挽不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作的内容、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严子陵钓台”是这首诗的首联,写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故事,并以此典故自喻。严光原为西汉大臣,因不满当时政治黑暗,辞官归隐浙江富春江畔,后隐居于桐庐山,人称“严子陵”。这里用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来比喻作者本人的抱负无法实现。

“聘币凡三到水涯”,写刘秀三次遣使聘请严光出山辅佐他治理天下。“东都莫是欠人才”,意思是说:在东方京都洛阳,没有谁能比得上人才。诗人用反问句式,表达了他对刘秀重才的钦佩之情。

“当时若使无新室,此地安知有钓台”,意思是说:如果当年刘秀不建立东汉王朝,又怎么能在这里建起钓台呢?诗人运用设问句式,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鱼水相忘身外乐,羊裘曾卧禁中来”,意思是说: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忘却世俗的烦恼,过着闲适的生活;曾经在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如今却过着隐居生活。这两句诗人化用了典故,既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桐江一派清如昨,千古高风挽不回”,意思是说:桐庐江水依然清澈见底,千百年来的高尚节操永远也不会改变。诗人借用桐江水的清新和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的忠诚和坚守。

【答案】

示例:

译文

我三次派人去接你出山辅助我治理天下。

在洛阳,没有人比我更缺少人才了。

假如当时我不在,又怎么会想到这里有钓台呢?

就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忘却了世俗的烦恼,过着闲适的生活。

曾经在宫中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今却过着隐居生活。

桐江水依旧清澈见底,千百年来的高尚节操永远也不会改变。

赏析

《严子陵钓台》,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全诗前半部分以史证今,后半部分借古人之典抒己怀抱,意在表明:虽然当今社会人才济济,但真正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者却是少之又少,而像严光这样的隐士,才是值得尊敬的。

严子陵,又名姜子陵,字子陵,东汉初年的隐士。他曾在汉世袭侯爵位时辞官归隐,后来成为刘秀的顾问。公元25年,刘秀即位为帝,封他为“高士”,赐他“金缕玉衣”,让他在富春江上钓鱼,以示恩宠。公元41年,严光再次被召回京,官拜谏议大夫,但严光仍然拒绝出仕,不久便告老还乡。公元56年病逝,终年82岁,葬于桐庐山下。

诗的前六句主要叙述了诗人三次派人去接严子陵出山辅佐他治理天下的事情。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人才的重视。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具有才能的人才并不多见,只有严子陵这样的隐士才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诗的第七句“当时若使无新室”,意思是说:如果当时刘秀不建立东汉王朝,又怎么能在这里建起钓台呢?诗人运用设问句式,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第八句“鱼水相忘身外乐”,意思是说: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忘却世俗的烦恼,过着闲适的生活。诗人化用了典故,既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最后两句“羊裘曾卧禁中来”,意思是说:曾经在宫中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今却过着隐居生活。这两句诗人化用了典故,既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严子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