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触不周,荆卿悲易水。
所遭虽异时,等为血气使。
争帝力已穷,报怨反害己。
一为狂夫愚,一为刺客靡。
二者俱无成,三叹而已矣。
注释:
感古十首:指《感遇诗》十首。
共工触不周:传说上古时,共工与祝融争为天子,怒而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维崩溃,天倾西北,地缺东南,故有“天地不交”“水土流失”之说。
荆卿悲易水:荆轲悲歌于易水边,壮士赴国难。
所遭虽异时:遭遇虽然不同时代。
等为血气使:等于是受血气驱使的亡国之臣。
争帝力已穷:争夺帝位已经没有希望和力量了。
报怨反害己:报复仇怨反而害了自己。
一为狂夫愚,一为刺客靡:一个像狂夫,一个像刺客一样愚蠢。
二者俱无成,三叹而已矣:两个都没有什么成就,只是叹息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感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七绝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看,共工触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荆轲悲歌于易水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或人物。诗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叙述,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感慨之情。
从诗句的内涵来看,共工触不周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上古时期天地混沌、万物无序的状态。而荆轲悲歌于易水边则是一种英勇赴义的精神表现。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
从诗句的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一个是被世人所唾弃、被视为亡国之臣的狂夫,另一个是像刺客一样被人误解、遭受非议的亡国之臣——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哪种人生境遇,都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只能徒增叹息。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诗人通过对历史兴亡和人生无常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