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隐森森小山碧,不嫁东风矜国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亲拔识。
一身便足当三千,气韵乃在黄香前。聊同蕖菊领秋色,不与桃李争春妍。
日幄云幛护青茜,丹霞为台月为殿。露滋韶艳染猩袍,风引清芬吹雉扇。
结根只合帝子乡,价重未可琼瑶偿。济川小试舟楫利,作醴更助椒兰香。
仙籍英声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滥吹。影斜遥汉玉蟾寒,香渡锁窗金鸭睡。
运际千龄遭圣明,气使万里开尘氛。一枝昔已擅风采,五方今正传氤氲。
后尘江梅谁比数,独抱孤根对青女。幸分馀馥沾后来,一吐寒花照霜宇。
伫看一诺轻千金,嫣然顾笑舒丹心。愿公千秋长在广寒宫里住,容我骖鸾共来去。

【注释】

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韵:次,追随,这里是效仿的意思。史越王指宋代词人史尧弼(字越中)。此首为咏史之诗。

雾隐森森小山碧:雾气笼罩着小山,山色碧绿。

不嫁东风矜国色:不向春风献媚,自矜国色,意即不趋时附俗。

流芳端自蕊珠仙:香花飘散的香气是蕊珠仙人的灵气。

曾是先皇亲拔识:曾受到皇帝赏识。

一身便足当三千:一己之力足够胜任三公之职。

气韵乃在黄香前:其气韵之美胜过唐代诗人黄香。

聊同蕖菊领秋色:姑且与荷花、菊花一道领受秋景的清艳之美。

日幄云幛护青茜:太阳的云彩遮蔽了青色的山丘。

丹霞为台月为殿:丹霞山是宫殿,明月是宫门。

露滋韶艳染猩袍,风引清芬吹雉扇:露水滋润着花朵,使它们更加艳丽;风吹来清香,使羽毛装饰的扇子也充满了芳香。

结根只合帝子乡,价重未可琼瑶偿:结根于帝王之境,但价值昂贵,无法用琼玉和珍珠来补偿。

济川小试舟楫利,作醴更助椒兰香:在济河上试试船只的便利,制作酒浆可以增添香味。

仙籍英声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滥吹:仙人的名声载入史册,而紫殿之名并不因浮夸而失实。

影斜遥汉玉蟾寒:月亮斜挂,远望着汉朝皇宫里的玉兔。

香渡锁窗金鸭睡:花香透过窗子,把沉睡的金鸭熏醒了。

运际千龄遭圣明,气使万里开尘氛:命运际遇千年间遇上圣明天子,气魄足以扫除万里尘埃。

一枝昔已擅风采,五方今正传氤氲:当年一枝独秀,如今五方并进,弥漫着香气。

后尘江梅谁比数,独抱孤根对青女:后来的人谁能超过这枝孤独的梅花?

幸分馀馥沾后来,一吐寒花照霜宇:幸运地让余下的香气沾染后来者,那一朵盛开在霜冻中的梅花照耀着寒冷的天空。

伫看一诺轻千金:等待看着这一诺言轻如千金。

嫣然顾笑舒丹心:嫣然一笑露出的丹红的双唇。

愿公千秋长在广寒宫里住,容我骖鸾共来去:愿您能像嫦娥一样长生不老住在广寒宫里,让我与你一起乘坐鸾凤飞升而去。

【赏析】

《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韵》是一首咏史之作,作者以史尧弼自况。这首词是作者效仿南宋词人史尧弼《次韵史越王丹桂韵》之作。全词采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史尧弼之口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虽遭世弃却仍矢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上片起二句写景,写景中又暗含典故。“雾隐”两句,以小见大,由“小山碧”联想到“小山幽”,再联想到“小山幽”上的“小山碧”,进而联想到“小山幽”上的“翠微寺”。接着又由“翠微寺”联想到“西施”,最后又联想到“越中”,即今天的绍兴。这里所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与越中有关的名人,所以作者的笔触始终不离“越”。

下片写怀古抒怀,借史尧弼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流芳”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越中”写到“越中”的“先皇”,由“先皇”写到“先皇”的“黄香”。这里所说的人物都与越有渊源,而且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气韵”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越中”写到“越中”的“黄香”,再进一步写到“黄香”的“黄庭坚”。这是说,“黄香”的“气韵”胜过了“黄庭坚”。“聊同”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黄香”写到“黄香”的“李白”,“再进一步写到‘黄香’”的“李白”。这是说,“黄香”的“气韵”胜过了“李白”的“气韵”。

“结根”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黄香”写到“黄香”的“李商隐”,再进一步写到“李商隐”的“杜牧”。这是说,“李商隐”的“气韵”胜过了“杜牧”的“气韵”。

“幸分”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李商隐”写到“李商隐”的“苏轼”,再进一步写到“苏东坡”的“王安石”。这是说,“苏东坡”的“气韵”胜过了“王安石”的“气韵”。

“仙籍”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东坡”写到“东坡”的“范仲淹”,再进一步写到“范仲淹”的“欧阳修”。这是说,“范仲淹”的“气韵”胜过了“欧阳修”的“气韵”。

“影斜”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东坡”写到“东坡”的“杜甫”,再进一步写到“杜子美”的“李白”。这是说,“杜子美”的“气韵”胜过了“李白”的“气韵”。

“伫看”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杜甫”写到“杜甫”的“陆游”,再进一步写到“陆放翁”的“辛弃疾”。这是说,“陆放翁”的“气韵”胜过了“辛弃疾”的“气韵”。

最后四句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结尾之意,由“陆放翁”写到“陆放翁”的“文天祥”,再进一步写到“文天祥”的“张煌言”,最后又写到“张煌言”的“郑成功”。这是说,“郑成功”的“气韵”胜过了“张煌言”。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将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而又矢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