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碧照浮航,仁祠紫界墙。
窗扉衔远色,树石纳馀凉。
升讲林花落,抛生水鸟翔。
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浮石寺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全诗写景抒情,描绘了浮石寺的自然景色以及僧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前四句写景。首联“溪碧照浮航”描写了溪水碧绿,映照着船只;颔联“仁祠紫界墙”描写了仁祠(佛教寺院)紫墙环绕;颈联“窗扉衔远色”描写了窗户外远处的风景;尾联“数刻尽牛香”描写了时间过得很快。
后四句抒情。五、六两句“升讲林花落,抛生水鸟翔”,意思是:飞鸟在树上落下,鱼儿在水中游动。“升讲林”指寺庙,“花落”“水鸟翔”都是鸟儿的活动。
七、八句“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意思是:遇到僧人就和他谈论止观的道理,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止观”指佛教的“三止”、“三观”,也指禅门的止观法门。“止观”即止观之理,即佛家所讲的般若智慧之学。
【答案】
译文:
溪边的绿树和碧波相映,映照在泛舟的船上。仁祠紫墙环绕,远山近水的景色尽收眼底。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树叶挡住了斜阳,带来了些许凉意。
僧人讲经说法,花落纷纷,鸟儿飞翔,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浮石寺时所见美景及与僧侣的交往情景。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整首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首联“溪碧照浮航,仁祠紫界墙”写景。“溪碧”、“岸红”为远景;“浮航”、“紫界墙”为近景。从色彩来看,以翠绿为主,以紫色为次,形成鲜明的对比。此联不仅写出浮石寺所在之地的山水之美,更通过颜色对比,突出了浮石寺的庄严神圣。
颔联“窗扉衔远色,树石纳馀凉”写景。“远色”、“馀凉”既写出了浮石寺所在之地的自然环境美,更突出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熟悉与喜爱。
颈联“升讲林花落,抛生水鸟翔”写景。“升讲林”是佛教寺院之意,这里借指浮石寺;“花落”和“鸟翔”都暗合佛教“无我相”的思想。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渲染,又为下文“逢僧谈止观”做了铺垫。
尾联“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写景。“止观”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即“止”和“观”的结合。“数刻尽牛香”,既写出了僧人对佛学的精研,更表现了诗人与僧人交流的喜悦。
全诗以景物为载体,通过写景抒发情感,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