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
却背嵩云去,迎看淮月生。
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
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

注释:

1 秋风随处起:秋天的风随着处所而起,四处飘荡。

  1. 振锡不留行:振锡,即拂锡,僧人在行走时用拂子轻触地面发出的声响;不留行,意指不带走任何物品。
  2. 却背嵩云去:却,反而的意思;却背嵩云去,意为转身离去,背对着嵩山的云雾。
  3. 迎看淮月生:迎,迎接;淮月生,指月亮从淮河方向升起。
  4. 禅通少林默:禅,禅宗;少林,少林寺;默,默念。
  5. 诗得杼山清:杼山,地名,此处泛指诗歌清新脱俗。
  6. 几夕岩窗下:数日,几天;夕,夜晚;岩窗,岩石上的窗户;下,停留。
  7. 忘眠听瀑声:忘了睡眠去聆听瀑布的声音。

译文:
秋风吹遍每个角落,我挥动锡杖不停留;
转身离开嵩山云海,迎接淮河之月升空。
禅宗领悟来自静默,我的诗篇如杼山一般清明。
数夜在岩石窗下留连,忘了睡觉倾听瀑布的声音。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归途中的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首二句“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写秋风无处不在,而僧人则随风而行,无物可带,表现了佛教中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第三句“却背嵩云去”,表达了对嵩山云海的向往,也暗含放下世俗烦恼的决心。接下来的“迎看淮月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惊喜和喜悦,淮河之月升起的景象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第五六句“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赞颂了禅宗的深邃与诗歌的高洁,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纯净。最后两句“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则是诗人在岩石窗下静坐冥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声音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一幅宁静、淡泊、超脱的人生画卷,是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