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平芜百尺楼,阑干横绝点清秋。
三年字与燕鸿断,千里心随桂水流。
空对霜葭惊远别,忍题云叶寄牢愁。
骊驹不见西曛迫,目眩天涯片席收。
【解析】
“平芜”句,意谓:一片辽阔的平原之上,百尺高楼矗立其间。“阑干”,即阑槛、栏杆,这里指高楼的栏杆。“清秋”句,意谓:登高远眺,只见一轮明月高悬,照临着这一片空阔的平原。“三年”,意谓三年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思念之情。“燕鸿”,指书信,“断”字写出了书信往来稀少的情况。“千里心”,指自己的思乡之心,“随桂水流”暗写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空对霜葭惊远别,忍题云叶寄牢愁。”两句中“霜葭”指芦花,“云叶”指云朵。此联是写诗人在月色朦胧之中,面对芦花和云朵,感慨万千,难以排遣心中的离愁别恨。“骊驹”,古代的一种良马名。“西曛”,指夕阳西坠的景况,此处借以代指黄昏时分。“目眩”,指因眼前景象而感到头晕目眩,形容极度的伤感。“天涯”,意谓天边,指遥远的异地。“片席”,意谓片纸片笔,用指书信。
【答案】
译文
一片辽阔的平原之上,百尺高楼矗立其间,登上高楼远望,只见明月高悬照临着这广阔的大地,一轮皎洁的月亮映照着
无数芦花,令人感到秋意正浓,心情也格外地激动。自从三年前离家以来,音讯杳无,如今又逢佳节倍思亲,不禁触动了
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于是挥毫写下这首《远思》诗,抒发自己心中无尽的哀伤之情。我独自面对着芦花和云朵,感慨万分,
无法排遣内心的悲苦。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目眩神迷,不知身在何处,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我拿起笔墨,将这
份痛苦化作一行行文字,寄予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的一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从长安逃到成都草堂
,生活安定下来。然而,由于战乱频仍,诗人的家国情怀始终没有消除,因此他仍然时时怀念故乡,思念家人。这首诗即是
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首联写诗人凭栏远望,看到辽阔的平原上矗立着百尺高楼。诗人通过这一景象,引出了下文对时事的感怀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紧承“楼”字,描写诗人眺望所见,并由此产生的情感波澜。颈联承接上联,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
慨情绪。尾联则直接点明了诗题“远思”,并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