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曾是忝朱轮,鸣鹿当年预送宾。
楚国频嗟三献璞,汉廷裁得半通纶。
劳歌未免吟梁甫,作赋还应问大钧。
下泽乘车知道在,折腰那久滞风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句“苕溪曾是忝朱轮”,点明姚秘校归去之由。苕溪在湖州,诗人曾任湖州知州时与姚秘校同官。此处“忝”是惭愧的意思,意思是说自己愧对姚秘校。“曾是”表明自己曾有过的荣耀。“朱轮”指代的是高官显爵,这里指代的是自己的官职。

第二句“鸣鹿当年预送宾”的意思是说当年送姚秘校离开的时候,就像那声名远播的鸣鹿,曾经为姚秘校饯行。鸣鹿,即“鸣銮”,指代的是姚秘校。

第三句“楚国频嗟三献璞”的意思是说楚国人经常感叹:三献玉璞(美玉)的人才能得到重用;汉廷裁得半通纶(大才)。这里用楚人三献玉璞和汉朝张敞的典故来写自己被贬的经历。张敞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时,有位叫龚舍的人,三次献给他一块宝玉,张敞看中了这块宝玉,但因没有机会,只好把它还给龚舍。龚舍又把宝玉送给张敞,张敞又还给他。龚舍又把宝玉送给张敞,张敞还是还给他,如此反复三次。张敞最后终于得到了这块宝玉,成为京城里的大人物。后来,张敞升任到南阳太守,听说龚舍死了,就把这块宝玉埋在南阳。后来,有人发现那块宝玉不是真玉,而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张敞就让人把石头挖出来,埋到原处。这个故事用来比喻自己的遭遇,意思是说:我多次遭受打击和挫折,就像楚人三献玉璞那样,最终也能得到重用。“楚国”是指的楚地之人。“三献璞”指的是楚国人三献玉璞的故事,用来比喻自己曾三次受到重用。“三献”指三次进献,“璞”指玉璞。

第四句“汉廷裁得半通纶”,意思是说自己被贬的原因是因为汉廷裁断了我的才学。“汉廷”是汉代朝廷的意思,“半通纶”指的可能是张敞被贬南阳后,有人发现了他原来是块石头的事情。“半通纶”在这里是比喻张敞被贬南阳的原因是因为他被揭露是个骗子。

第五句“劳歌未免吟梁甫”,意思是说:我不得不吟诵《梁甫吟》来表达自己的苦闷。“劳歌”指的劳动歌曲。《梁甫吟》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它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吟梁甫”就是吟诵《梁甫吟》,也就是吟诵这首诗。

第六句“作赋还应问大钧”,意思是说:我写诗作文也应该询问一下天平秤的指针,看看天平秤是否平衡。“大钧”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天平秤。“问大钧”是说询问天平秤的指针,也就是询问天平秤是否公平。这里的“天平秤”指的是公正无私的度量衡。

最后一句“下泽乘车知道在,折腰那久滞风尘”,意思是说:我现在能够乘坐着车子回到下泽村,这才知道我以前是多么地卑躬屈膝,一直被贬谪在外不得志啊。“下泽”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诗人在任湖州知州时就曾在下泽一带居住过。

【答案】

译文:我曾被贬谪,像那声名远播的鸣鹿一样,曾经为姚秘校饯行。楚地人常常感叹:三献玉璞的人才能得到重用;汉廷裁断我的才学。我多次遭受打击和挫折,就像楚人三献玉璞那样,最终也能得到重用。我被贬的原因是因为汉廷裁断了我的才学。我不得不吟诵《梁甫吟》来表达自己的苦闷。我写诗作文也应该询问一下天平秤的指针,看看天平秤是否平衡。我现在能够乘坐着车子回到下泽村,这才知道我以前是多么地卑躬屈膝,一直被贬谪在外不得志啊。

赏析:

这是一首自叙诗。诗人借姚秘校的归去之辞,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屡遭贬斥的感慨。首联以姚秘校的回归反衬出自己宦途失意;二联则运用楚人三献璞、汉廷裁断才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屡次受排挤的不幸经历;三联以咏《梁甫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尾联则以“下泽乘车”一语道出了自己终于得到重用的欣喜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构思精巧,意境幽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