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队霜秋莹武蜂,万兵都府去临戎。
习池岘首风流远,汉水方城气象雄。
宴榭鸣鼍飘画鼓,射堂栖鹊试雕弓。
平时公子推能政,爱日遥知遍境中。
【注释】
刘观察:指刘光古。赴襄阳:赴任襄阳太守。
万兵都府:万兵都,即万兵都护府。都府,即都护府,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临戎:在边境。
习池:地名。岘首:地名。汉水:汉江。方城:方城山,山名。
鸣鼍鼓:击鼍鼓(一种乐器)。栖鹊雕弓:射鸟用雕翎装饰的弓。
平时:平时,平日。爱日:爱惜时光。遥知遍境中:意思是说,希望他能在任职期间造福一方。
【赏析】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〇九三年),作者时任太常博士。时值刘光古出使金国求和,被留不返,故有此作。
诗的前半部分写刘光古出使金国求和,被扣留在金国的情况。后半部分则是赞扬他出使金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全诗语言平易质朴,叙事直笔勾勒,议论则寄寓着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的开头两句“甲队霜秋莹武蜂,万兵都府去临戎”,是说刘光古率领精锐部队出发去金国求和。“莹”字写出了秋天霜降之后,万物都显得格外明亮晶莹。“都府”即都护府,是宋代设置在边境的重要军事机构。这里用“都府”二字,既表明了刘光古出使金国的朝廷任命,同时也暗示了其肩负的重任。“临戎”,即临边,在边境地区作战。“莹武蜂”是说刘光古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部队出发了,像秋日的蜜蜂一样晶莹透亮。“万兵”,即“万夫”,形容兵力众多。“都府去临戎”,意思是这支军队要远涉边疆,去与敌人谈判。
诗人写到刘光古到了金国之后,受到了金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习池岘首风流远”,“习池”,地名,在这里借代了刘光古。“岘首”,即岘山,在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光古到襄阳之后,名声传得很远。然而,这并没有能改变他被扣留的事实。“汉水方城气象雄”,汉水,即汉江,流经襄阳。方城山,即方城县,在今河南方城县境内。刘光古被扣留后,金国派使者到襄阳,要求他投降,并威胁说如果不接受就杀掉他的家属。“气象雄”三字,既形容了方城山上形势之险恶,也暗示了刘光古被扣留的严重性。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歌颂了刘光古出使金国时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气概。“宴榭鸣鼍飘画鼓,射堂栖鹊试雕弓”,宴会上奏乐击鼓声震天动地;射堂里,有一只喜鹊停在雕刻精美的弓上休息,好像准备随时应战。“鸣鼍”二句,描绘的是宴会中的热闹场面;而“栖鹊”二句,又渲染了刘光古出征前的紧张气氛。
最后两句是赞扬刘光古出使金国时的爱国精神:“平时公子推能政,爱日遥知遍境中。”平时,即平常的时候;公子,指刘光古。“爱日”,即爱惜时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平日里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能干的人;而当他出使金国的时候,人们更是对他爱护有加,因为他的举动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爱日”,在这里有珍惜时间的意思,也暗示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