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西北接参墟,仗节重乘驷马车。
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
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
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
【注释】
- 行台西北接参墟,仗节重乘驷马车:行台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名,这里指代崔谏议。参墟是地名,在今河南洛阳附近。仗节重乘驷马车,指的是崔谏议身负重责,地位尊崇。
- 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晋君,即晋国国君,晋惠公;沉璧,是指晋国国君在城濮之战中被楚国打败,将宝玉沉没到河中的行为。唐叔,即周武王的弟弟,他曾经得到文王赏赐的玉圭。
- 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蕃酋,指的是蕃族酋长,这里指的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重足虔条教,是指他虔诚地学习中原的法律和礼仪。部吏,指的是唐朝的官员们。承风畏简书,是指他们敬畏法令,谨慎行事。
- 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武帐,是指军中帐篷,比喻军政要职。岁终,是指年终。还奏事,是指回到朝廷上奏事情。康侯,是指唐朝皇帝李隆基。三接听新除,是指他在三年之内多次升迁官职。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崔谏议奉命前往运河一带巡视的情景。全诗通过描写崔谏议巡视运河的过程和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人文景观。
首句“行台西北接参墟”,交代了行台的位置和历史背景。参墟是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附近,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行台则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这里指代崔谏议。这句诗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为后面的内容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的句子“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是对运河历史的追溯。晋君指的是晋国国君,即晋惠公,他在城濮之战中被楚国打败,将宝玉沉没到河中。唐叔则是指周武王的弟弟,他曾得到文王赏赐的玉圭。这两个典故都与黄河有关,体现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句“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则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描写。蕃酋指的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他虔诚地学习中原的法律和礼仪。部吏则是指唐朝的官员们,他们敬畏法令,谨慎行事。这里的“重足”和“畏简书”分别描绘了他们的庄重和谨慎态度。
最后两句“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则是对崔谏议的描绘。武帐是指军帐中的帐篷,暗喻崔谏议身负重任。岁终则是指年终之际,他需要返回朝廷上奏事情。康侯则是指唐朝皇帝李隆基,他的三次升迁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整首诗通过对崔谏议巡视运河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个人风采。同时,通过对黄河、唐朝历史和文化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