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逐双旌下暮城,岁华垂尽魄哉生。
瞬眸已见元宵月,归步犹淹累日程。
远想笙箫同众乐,坐怜刀笔久相婴。
驰情只有清辉共,更走诗筒代寄声。

近元夕怀景纯少卿

忆逐双旌下暮城,岁华垂尽魄哉生。

瞬眸已见元宵月,归步犹淹累日程。

远想笙箫同众乐,坐怜刀笔久相婴。

驰情只有清辉共,更走诗筒代寄声。

注释:

  1. 近元夕:即近元宵节。
  2. 景纯:诗人的朋友名。
  3. 双旌:指仪仗中的一对大旗,古代用于指挥军队和仪仗。
  4. 暮城:傍晚的都城。
  5. 岁华垂尽:岁月将要结束。
  6. 魄哉生:形容时光流逝,令人感到悲伤。
  7. 瞬眸:转眼间。
  8. 元宵月:正月十五的月亮,也称为上元或元夜。
  9. 累程:连续不断的时间。
  10. 笙箫:指乐器。
  11. 刀笔:指书法或写作工具。
  12. 清辉共:共同欣赏月光,引申为相互思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近元夕(即元宵节附近)时怀念友人景纯少卿所作。诗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跟随仪仗队伍行进的情景,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忆逐双旌下暮城”,诗人回忆了与景纯一起跟随仪仗队行进的情景。双旌是指在古代朝廷中,仪仗队的两侧会挂上两根旗帜,象征着威严和尊贵。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岁华垂尽魄哉生”,诗人感叹岁月已经快要结束了。这里的“魄哉”是形容时光流逝之快,让人感到悲伤。这种情感也贯穿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感慨。
    第三句“瞬眸已见元宵月”,诗人描述在元宵节当晚,他看到了明亮的月亮。这里的“瞬眸”意味着转眼之间,诗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美景。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最后两句“远想笙箫同众乐,坐怜刀笔久相婴”,诗人想象着朋友们欢聚一堂,吹奏笙箫,享受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他也怀念起自己的书法和写作,觉得这些技艺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变得更加熟练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才华的追求和珍视。
    最后一句“驰情只有清辉共,更走诗筒代寄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只有月光能够传递彼此的情感,因此他用诗筒来代替书信,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远方的朋友。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思敏捷,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执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