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舆远冒西山色,宛转羊肠踏寒碧。
岩涯深处屡腾声,何事晴云多霹雳。
寻声迤逦过枯林,始见群工劈山石。
斧斤锋刃奚足云,铁楔纵横乃为力。
随文察理以段致,大或寻常小盈尺。
心冥手应出自然,不啻庖丁操騞砉。
问其勤苦将胡为,驱车运致希酬直。
牛山濯濯罹采伐,萌蘖悄如无夜息。
此山遭值甚牛山,攻击何年可终极。
石顽人智其奈何,智巧反为天地贼。
【注释】
观劈石:指观看山崖上劈开的岩石。篮舆:古代一种用竹篾编成的轻便的轿子。西山色:西山的景色。宛转羊肠:弯曲曲折,像羊肠一样。岩涯:山崖。何事晴云多霹雳:为什么晴朗的天空中常有雷声?霹雳,雷声。迤逦(yǐ lì)过枯林:沿着曲折的山路走过一片枯萎的树林。寻声(sēn):顺着声音寻找。枯林:枯萎的树林。始见群工劈山石:才看见一群工匠正在劈开山崖上的石头。群工:许多工匠。斧斤(fǔ jīn):斧头和锯子一类砍削工具。奚(xī)足:哪里值得。铁楔(wěi):楔子的一种。纵横:交错排列。随文察理以段致:观察事物的规律,把事物条理化。大或寻常小盈尺:大的有时也只一尺左右。寻常:通常。心冥手应出自然:心里明白,手上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心冥:心里明白。不啻(chì)庖丁操騞(huò)砉(huā):简直不像厨师宰牛那样熟练、从容。庖丁,古代善于烹调的人。操騞砉,杀牲时宰割牛肉的声音。騞(huò)砉:形容动作熟练,声音柔和。不啻(chì),不是,不及。庖丁操騞砉:形容技艺高超,动作熟练。其:代指山崖上劈开的岩石。胡为:为何,干什么。驱车运致:驱使车辆运输这些岩石。希酬直:很少能够换来什么报酬。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临胸县西北,是齐国的一个地名。濯濯(zhuó)罹(lí)采伐:山光秃秃的遭受砍伐。濯濯,光秃的样子。遭值甚牛山,攻击何年可终极:这山遭遇如此严重的砍伐,要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值,遭遇。终极,终结,到底。石顽人智其奈何,智巧反为天地贼:石头那么顽固,人们怎么能够把它弄平呢?智巧,聪明机灵,巧妙聪明。反为天地贼,反而成了害人的东西。天地,这里指自然界。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劈石”的诗,描写一位能工巧匠,在山崖上劈开坚硬的岩石,并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的事迹。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感情饱满,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开头两句写劈石的地点与过程:“篮舆远冒西山色,宛转羊肠踏寒碧。”劈石的地方在西山之侧,那里地势险峻,道路迂回曲折,就像羊肠小道一样。劈石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这位能工巧匠却不怕艰苦,他带着简陋的用具,冒着严寒,一步步向前迈进。“岩涯深处屡腾声”,岩崖的幽深之处,常常传来阵阵敲击岩石的声音。“何事晴云多霹雳”,为什么晴朗的天空会有雷霆闪电呢?原来,那是劈石时发出的声响。“随声迤逦过枯林,始见群工劈山石。”随着敲打的声音,穿过一片枯林,才看见那些正在劈山石的工匠们。他们挥舞着斧头和锯子之类的砍削工具,在崎岖险恶的山路上,劈开了一座座巍峨的山岳。“斧斤锋刃奚足云,铁楔纵横乃为力。”劈石的工具不过是一把斧头和一些楔子而已。然而,正是凭借了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工具,才能劈开坚硬的石头。“随文察理以段致,大或寻常小盈尺。心冥手应出自然,不啻庖丁操騞砉。”作者观察着劈石这一过程,按照事物的规律加以条理化,无论是大还是小的石头,只要找到了劈石的方法,都能轻而易举地劈开。而那些技艺高超的厨师,宰杀牛肉时发出的声音也是那样的优美动听。作者说,这种技艺高超的厨师,真是像庖丁那样熟练、从容啊!“不啻庖丁操騞砉”,简直不像厨师宰牛那样熟练、从容。不啻,不是,不及。
最后两句是议论:“问其勤苦将胡为,驱车运致希酬直。”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得到一些报酬吗?当然不是为了。诗人在这里对能工巧匠进行了歌颂:“牛山濯濯罹采伐,萌蘖悄如无夜息。”山被砍得光秃秃的,就像被水牛舔洗过的一般;草木丛生的地方,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但是,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吗?显然不是。那么,他究竟为了什么呢?他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事业。他通过劈石,锻炼了身体,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他的这种劳动精神是多么高尚啊!诗人认为,这位能工巧匠所追求的,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事业。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去从事这项劳动,哪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此山遭值甚牛山,攻击何年可终极?”面对这样的劳动者,诗人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赏:“此山遭值甚牛山”,“牛山”,比喻那些剥削阶级,他们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者,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这位能工巧匠所从事的劳动,正是为了反对这种牛一样的剥削者和牛一般的统治者!“攻击何年可终极”,这种反抗何时才能结束呢?诗人认为这种斗争是长期的,没有止境的,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这首诗表现了劳动者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它赞扬了那位能工巧匠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