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和气四时连,太守宾僚自十仙。
明恕而行非苟尔,感通之效固昭然。
萌心甘泽云从地,举意晴旸日丽天。
可但南冠瓶有粟,家家酣咏太平年。
【注释】
和黄倅:对黄州的长官的敬称。黄州,宋代属湖北路,治所在今黄冈市。倅,副职或辅佐之官。
海山:即南海、北海,泛指南方之地。气:气候。四时连:四季如一,气候调和。
十仙:仙人。
明恕:明白宽恕。
感通之效:感动上天而得到吉祥的效果。昭然:明显。
萌心:指人的意志、心意。甘泽云从地:恩泽像云一样聚集在大地之上。
瓶有粟:指家中储存的粮食很丰富。
南冠:旧时戴南方帽子的人,比喻没有功名地位的人。这里指隐士。
家家酣咏太平年:每家都在欢歌吟诵太平盛世。
【赏析】
《和黄倅祈求有应》,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二月,当时黄州的行政长官是黄庭坚。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黄守黄庭坚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海山和气四时连”,写黄州一带海陆气候和谐,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这一句以海山象征南方地区,用“和气”一词写出了当地四季如一的气候特征;“四时连”三字则点出了这种气候的特征——无冬无夏,四季常绿,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
第二句“太守宾僚自十仙”,进一步赞颂黄守的人品与才能,说他不仅自身德高望重,而且手下的宾客僚属也个个才华横溢,宛如仙人。这里的“宾僚”指的是幕僚及下属人员,“十仙”则是形容他们各自才高八斗,犹如仙人一般。
第三句“明恕而行非苟尔”,则是说黄守能够广施仁政,明白事理,不图私利,而是出自公心。这里的“明恕”指的是明辨是非,懂得宽恕。“苟尔”则是形容词,表示“如此”、“这样”。诗人认为黄守的这种做法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着想。
第四句“感通之效固昭然”,则是说黄守的这种仁政效果明显,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恩德。这里的“感通”指的是感应天地之间的祥瑞之气,使之降临到人间;“昭然”则是形容词,表示清晰明朗。诗人认为黄守的这种仁政确实得到了天意的感应,使得百姓感受到了他的恩惠。
第五句“萌心甘泽云从地”,进一步描绘了黄守的恩泽如同甘霖般滋润大地,使万物生长得更加茁壮。这里的“萌心”指的是萌芽之心,喻指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滋养。“云从地”则形象地描绘出雨水滋润大地的景象。
第六句“举意晴旸日丽天”,则是说黄守的这种恩德如同晴朗的天气一般美好。这里的“举意”指的是提出愿望,“晴旸”则是指晴朗的天气,“日丽天”则表示天空一片光明。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赞美了黄守为百姓带来的福祉如同晴朗的天气一样美好,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
第七句“可但南冠瓶有粟”,则是说黄守的恩德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使是那些没有功名地位的隐士们也会感到欢喜。这里的“南冠”指的是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象征着他们远离世俗纷扰,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瓶有粟”则表示这些隐士家中储存的粮食足够食用。诗人认为黄守的恩德如此之大,以至于这些隐士们都会感到欢喜,因为他们知道有了黄守的庇护,他们可以安心地度过余生。
第八句“家家酣咏太平年”,则是说黄守的恩德如此之大,以至于每家每户的人们都会欢歌吟诵太平盛世的美好时光。这里的“酣咏”指的是尽情地歌唱吟诵,“太平年”则是指安定和谐的岁月。诗人通过这个结尾句,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高潮,表达出对黄守的崇高敬意。
整首诗通过对黄守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黄守深厚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繁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