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与花别,花意不相忘。
绰约素情在,扫除时世妆。
楚人轻剪伐,北客护垣墙。
半树竹亭亚,几株溪水阳。
可模非绝代,难学是生香。
当结珠宫伴,休吹玉笛长。
赏心甘烂醉,被恼漫颠狂。
正当映乔岳,未应浮碧湘。
松筠共潇洒,雪月佐辉光。
自保孤根暖,宁随百草芳。
远天方绚白,细雨便垂黄。
佳实收功地,君羹必可尝。
【注释】
(1)“再次前韵”:指诗中用韵。“前韵”是上一首诗的韵,“后韵”是此首诗的韵。
(2)“与花别”:和花告别,这里是指作者和花离别之后,虽然已经一年有余,但是仍然不忘旧日的花情,即不忘旧日的恋情或友谊。
(3)“素情”:本意是本来的心情,此处泛指纯真的感情;“绰约”:形容姿态柔美;“素情”指诗人当年对花的纯真感情。
(4)“扫除时世妆”:指清除世俗浮华、功利的装饰,保持内心的纯洁。
(5)“楚人”:指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轻剪伐”:形容屈原对世俗的轻蔑和鄙视。
(6)“北客”:指曹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之一。“护垣墙”:比喻曹操保护国家的边疆防御。
(7)“竹亭亚”:在竹林中搭建的亭子。这里指隐居山林。“溪水阳”:溪流边的小房子,指隐居生活。
(8)“可模非绝代”:意思是可以效仿,但不能超越古人。
(9)“生香”:指草木散发的香气,这里指花草生长的气息。
(10)“珠宫”:古代神话中昆仑山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仙境。
(11)“玉笛”:一种吹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12)“赏心”:指令人心情愉快的事物,这里指美好的事情。
(13)“被恼”:受到烦扰的意思。
(14)“颠狂”:精神失常。
(15)“映乔岳”:形容景色秀丽。
(16)“浮碧湘”:形容山水之美。
(17)“松筠”:松树和竹子。这里指松竹之节操。
(18)“雪月”:指雪花和月光。这里借指自然美景。
(19)“辉光”:光亮。
(20)“孤根”:单独一根的植物,这里指松竹等树木。
(21)“宁随百草芳”:宁愿跟随其他草木一起凋谢,也不愿意随波逐流,追求富贵荣华。
(22)“远天方绚白”:形容天空广阔而美丽。
(23)“细雨便垂黄”:形容春雨绵绵不绝,像黄色的绸带一样垂落。
(24)“君羹必可尝”:如果君王能品尝到我的佳肴,我一定会很高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以梅花自况,通过咏梅来表达自己的志趣高洁以及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全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起联点题:“经年与花别,花意不相忘。”诗人因思念故园而远离了家乡。他与花儿告别已有一年了,但花儿却依然记得他的心意。这里的“花”、“意”二字,不仅指眼前的梅花,而且暗寓着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诗人因怀念故乡、思念亲人而离开家乡,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诗人将这种痛苦和悲伤之情寄寓在了对梅花的依恋之中。
颔联写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诗人说:“绰约素情在,扫除时世妆”。梅花的素雅风骨,如同诗人当年的纯朴情怀。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不得不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和压力,于是开始摒弃世俗的华丽装饰,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这里的“绰约素情”指的是诗人当年对梅花的纯真感情,而“扫除时世妆”则是诗人为了保持这份纯贞而作出的自我约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风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诱惑的不屑一顾。
颈联写梅花傲视群芳的姿态。诗人说:“楚人轻剪伐,北客护垣墙”。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楚人轻视梅花,认为其不过是路边的野花而已;二是曹操为保护自己的国家边境而建造了许多坚固的城墙。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与梅花相似,都是傲视群芳的存在。这里的“轻剪伐”指的是楚人轻视梅花的态度,而“护垣墙”则是指曹操建造城墙来保护国家的行为。诗人通过这些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崇敬之情和对曹操的敬仰之意。
尾联写梅花的高洁品质。诗人说:“半树竹亭亚,几株溪水阳”。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梅花如同竹子一样坚韧不屈,屹立在山岗之上;二是梅花如同溪流中的小房子一样,生长在清澈的溪水旁。这里的“竹亭亚”、“溪水阳”分别指的是竹子和溪流,它们都象征着梅花的生长环境。诗人通过这些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和超然的境界。最后两句“可模非绝代,难学是生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不可复制的品质。这里的“模”指的是模仿,“生香”指的是草木散发出的香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梅花的美丽难以模仿,但它的芬芳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可以欣赏梅花的美,却不能将其完全复制下来。
整首诗通过咏梅来表达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梅花形态、颜色、香气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梅花独特的风骨和魅力。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