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法想应得髓,好奇那复忘疲。
此石未同瓦砾,耆年直是儿嬉。
【注释】
赋向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伯共:即“白”字与“伯仲”的并置,表示兄弟的意思。五老小山:指庐山。小山在庐山之南,又名五老峰。六言:六韵诗的形式。五绝:每首四句的短诗。髓:比喻精粹、精华。瓦砾:泥土制成的砖块。儿嬉:儿童游戏。
【赏析】
《五老峰》是白居易的一首五古,此诗写诗人游览庐山五老峰,看到五老峰上奇石众多,感叹其虽非名贵的瓦砾,但有其独特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问法想应得髓”意为:询问佛法应该从根本开始,寻找精髓。这里用佛教中的“法”和“髓”来比喻佛法的本质和精髓。“得髓”则意味着深入理解佛法的根本原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本质的理解和追求。
第二句“好奇那复忘疲”意为:充满好奇,又怎么会感到疲倦。这里的“好奇”指的是对佛法的好奇和兴趣,“那复”则是否定语气词,表示不会忘记或厌倦。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和持久追求。
第三句“此石未同瓦砾”意为:这些石头虽然不是名贵的瓦砾,但它有其独特的韵味。这里通过对比瓦砾和奇石的不同,强调了奇石的独特性和价值。这一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末句“耆年直是儿嬉”意为:年纪大的人也像小孩子一样玩耍。这里的“耆年”指的是年纪较大的人,而“儿嬉”则是儿童游戏的俚语。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年龄差异的包容和理解,以及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五老峰上奇石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佛法和人生态度的理解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豁达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