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焚香礼碧空。
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昔人曾此月明中”
  • 关键词:”昔人”、”月明中”
  • 释义:这里提到的“昔人”可能指的是过去的某个人物或诗人,他们在月光下进行某种活动。而“月明中”则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月光照亮了整个场景。
  • 赏析:这句诗通过“昔人”和“月明中”这两个元素,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同时,也暗示了某种神秘或幽静的氛围。
  1. “扫石焚香礼碧空”
  • 关键词:”扫石”、”焚香”、”碧空”
  • 释义:描述了一种庄重而虔诚的行为,可能是在祭拜或是祈祷。”扫石”可能意味着清理石头上的灰尘,象征着清洁心灵;”焚香”则是一种净化仪式,通过点燃香料的气味来净化身心;”礼碧空”则表达了向天空致敬,尊重自然的态度。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扫石”、“焚香”、“碧空”这三个动作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心灵的净化。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描绘,更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
  1. “千载台空人不见”
  • 关键词:”千载台”、”空”、”人不见”
  • 释义:这里的“千载台”可能指的是一个古老的建筑物或是某个重要的历史遗址,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空”则传达了一种荒凉或无人的景象;“人不见”则强调了这种景象的孤独和寂静。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古代的建筑(千载台)和现代的空旷(人不见),展现了时间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落差,也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1. “野花啼鸟自春风”
  • 关键词:”野花”、”啼鸟”、”春风”
  • 释义:描述了春天的景象,野花盛开,鸟儿啼鸣。这些自然元素的出现,似乎为这个静寂的场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观,传达了一种生机勃勃和希望的情感。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也给人以温暖和安慰,仿佛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生命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

《诵经石》    
    
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焚香礼碧空。    
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译文

昔日的人曾经在这明亮的月光中,扫石焚香致敬蓝天。
千年后,这座台子空空如也,没有人迹,只有野花在春风吹拂下啼叫,鸟儿自由地飞翔。

注释

  • 昔人: 指过去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其他古代人物。
  • 月明中: 明亮的月光中,形容月光照耀的场景。
  • 扫石: 清理石头上的灰尘,象征清洁心灵。
  • 焚香: 点燃香料的气味,用于净化身心。
  • 碧空: 清澈的天空,象征着高远和纯净。
  • 千载台: 经历了千年的古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 : 空虚或无人的状态。
  • 野花: 野外生长的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
  • 啼鸟: 鸟儿在春风吹拂下的鸣叫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 春风: 温暖的春天之风,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人的祭祀行为、古代建筑的荒凉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它也表达了一种对历史沧桑感的感慨以及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静态的自然美景,也有动态的生命气息,整体上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感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