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采采树头稀,蚕妇携笼陌上归。
县吏催钱星火急,只将败壁倚空机。

柔桑采采树头稀,蚕妇携笼陌上归。

县吏催钱星火急,只将败壁倚空机。

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赏析,并结合注释提供更丰富的背景知识。

  1. 诗词原文
    柔桑采采树头稀,蚕妇携笼陌上归。
    县吏催钱星火急,只将败壁倚空机。

  2. 逐句释义

  • 柔桑采采树头稀:描述了桑树上柔嫩的桑叶不多,表明桑叶生长的时节已经过去。这里的“柔桑”可能指的是春天刚发芽时的桑叶。
  • 蚕妇携笼陌上归:描写了蚕妇带着装满蚕丝的笼子回家的情景。这里的“蚕妇”是指养蚕的人,而“陌上归”则描绘了她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归来的场景。
  • 县吏催钱星火急:反映了官府对税收的紧迫要求。这里的“县吏”是指地方官员,他们催促百姓缴纳税款,就像星星一样快速。
  • 只将败壁倚空机:形容由于缺乏资金,只好用破旧的墙壁来制作简单的纺车。这里的“败壁”指的是破败的墙壁,而“倚空机”则形象地描述了利用这废弃的空间来制造纺车的情形。
  1. 译文
    柔嫩的桑叶稀疏挂在树上,蚕妇带着满载蚕丝的竹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衙门里催着要交税,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急切;只能把破墙作为纺车的架子,依靠它来纺线。

  2. 赏析

  • 这首词通过对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艰辛。通过蚕妇的形象,展示了当时农民对于生计的不易和对自然的依赖。
  • 诗中的“柔桑”、“蚕妇”等意象,都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采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具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之情。

孙觌的《次韵王次之龙图六绝》不仅是一首描述农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幅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现状,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