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千峰乱,风涵万壑秋。
两崖折天罅,一水涨岩幽。
绝岸飞桥过,寻源秉炬游。
倚空翘翠葆,漱石走苍虬。
老树搀天立,奔云接地流。
壮怀开浩荡,病骨耸飕飗。
皓首殊方去,清尊尽日留。
无人与说似,胜事满南州。
【注释】
①砻岩:山名。在江西吉安市东。唐李邕曾游此山,有《过砻岩》诗。
②乱:指山峰参差,参差不齐。
③天罅:天空与岩石的缝隙。
④倚空:依傍着天空,形容高大。翘翠葆(fú):形容山势高耸,如翠羽高举。葆,古代一种装饰用的玉器。漱石:指山涧水声如漱石流过。苍虬(qióng):青绿色的龙。这里形容山间瀑布飞泻而下。
⑤搀(chān):同“搀”,夹杂。天立:高耸入云。地流:山势陡峭,如水流般急下。
⑥病骨:指衰老之态。耸:高耸。
⑦皓首:白发。殊方:远方。
⑧清尊:酒杯的美酒。尽日留:整日留连。
⑨胜事:美景或佳事。南州:南方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邕晚年所作。诗人登上砻岩之后,感慨万千,遂作此诗抒怀。全诗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开头两句:“日上千峰乱,风涵万壑秋。”诗人站在砻岩高处眺望远方,只见无数山峰错落有序地耸立在天地之间,犹如众峰竞起,气势恢宏。而秋风则将万壑中的千沟万壑吹拂得如同秋天一样寂静、空旷。这两句既点出了时间(早晨)、地点(砻岩),又写出了景色(群峰)、氛围(秋风),为全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三句:“两崖折天罅,一水涨岩幽。”诗人继续观察四周的环境,发现峭壁之上竟有天成的缝隙,而清澈的山泉则从岩石中溢出,汇成一股潺潺的小溪,使整个山林更加显得幽深宁静。这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砻岩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其独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绝岸飞桥过,寻源秉炬游。”他沿着山崖边的小路,越过一座座悬崖,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同时手持火把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一部分描写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他又转向另一侧的峭壁,发现了一处更为壮观的景象:“倚空翘翠葆,漱石走苍虬。”原来,在这险峻的峭壁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树木,枝叶繁茂,宛如翠绿的华盖高悬于天际;而在山涧之中,则有一道巨大的瀑布飞泻而下,仿佛一条青色的巨龙在山间穿梭。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砻岩的奇观,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人再次转换场景:“老树搀天立,奔云接地流。”这里的“老树”指的是那棵矗立在峭壁上的巨大古树,它已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顽强地屹立于世间。而它的树干则仿佛被闪电劈开一般,直插云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奔云”则是对那道飞泻而下的瀑布形象化的描绘。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砻岩的壮丽与神奇。
最后两句:“壮怀开浩荡,病骨耸飕飗。”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怀揣着宏伟的志向,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感到身体疲惫不堪,但仍然挺直腰板、昂首向前。这两句既是对自身的写照,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最后一句:“皓首殊方去,清樽尽日留。”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仍然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南方这片美丽的地方定居下来。他每天都在这里饮酒作乐,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这两句既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描写,也是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以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砻岩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全诗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与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