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花古来称第一,金为之相玉为质。画堂深处养根荄,丽日光中见颜色。
人力栽培傥未周,本然之天从而失。我家大峨峰顶牡丹坪,傲雪凌霜知几春。
冬深突兀层崖上,春来烂漫红云生。相传皇人炼丹处,帝敕六丁为守护。
天葩只合奉天人,那许移根到下处。吁嗟皇人长与花为主,世上红紫纷纷何足数。
【注释】
牡丹坪:在四川省彭州,是著名的牡丹产地。
洛花:即洛阳之牡丹,古人以洛阳为花都,称牡丹为“国色天香”。
金为之相玉为质:比喻牡丹的高贵美丽。
根荄:草根。
丽日光中见颜色:形容牡丹在阳光下色彩艳丽。
人力栽培傥未周:意谓虽然经过人们的努力培植,但仍未达到完美。
本然之天从而失:意谓失去了自然的本质。
我家大峨峰顶牡丹坪,傲雪凌霜知几春:意谓我家的大峨峰顶上有牡丹坪,傲立雪中,凌驾霜上,知道春天将近。
冬深突兀层崖上,春来烂漫红云生:意谓冬天严寒时牡丹生长在高耸的悬崖上,到了春天,牡丹盛开,红色的花瓣像云彩一样绚丽多彩。
相传皇人炼丹处,帝敕六丁为守护:传说中皇帝炼制丹药的地方,有神仙守卫。
天葩只合奉天人,那许移根到下处:天上的花朵只能侍奉天神,不能移植到人间。
吁嗟皇人长与花为主,世上红紫纷纷何足数:叹息皇帝总是把牡丹当作主人,而世上其他的花卉都显得微不足道。
【赏析】
《牡丹坪》是一首咏物诗,写于诗人任四川彭州令期间。全诗通过赞美牡丹的品格、风姿和不畏严霜的气节,歌颂了牡丹的坚强生命力和高尚情操。
首联先言牡丹之美。“洛花古来称第一”说明牡丹自古就被誉为“花中之王”,地位崇高;“金为之相玉为质”则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牡丹的高贵与纯洁,如同黄金与玉石般珍贵。接着诗人又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牡丹的美好形态:“画堂深处养根荄,丽日光中见颜色。”在富丽堂皇的画堂深处,牡丹的根须深深扎根其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它那绚丽的色彩。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丽,还暗含了诗人对牡丹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赞美之情。
颔联转入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精神品质的崇敬和推崇。“人力栽培傥未周,本然之天从而失。”即使人们再怎么努力培养,也难以达到牡丹那种自然天成的境界。这里的“人力栽培”指的是人为的培育与修剪,而“本然之天”则是指自然界赋予的天性。诗人认为只有保持自然的本质,才能真正欣赏到牡丹的美。“我家大峨峰顶牡丹坪,傲雪凌霜知几春?”这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牡丹的傲骨风姿,即使在冰雪覆盖、寒风凛冽的环境中,也能屹立不倒,展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姿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牡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和期待。
诗人将目光转向牡丹的生长环境。“冬深突兀层崖上,春来烂漫红云生。”这两句描绘了牡丹在冬季严寒中依然顽强生长的壮丽景象,仿佛一朵红云在层崖之上绽放。这不仅是对牡丹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颈联进一步强调了牡丹的高贵品质。“相传皇人炼丹处,帝敕六丁为守护。”这里引用了道教传说中的故事,将牡丹与神仙联系起来,暗示了其非凡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诗人又运用了神话中的六丁神力来形象地描绘牡丹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存的精神。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牡丹的情感。“天葩只合奉天人,那许移根到下处?”诗人认为天上的花朵只能侍奉天神,而不能被移到地上生长。这是对牡丹独特魅力的一种赞美,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独特地位的尊重和认同。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世间其他花卉的一种讽刺和嘲笑。“吁嗟皇人长与花为主,世上红紫纷纷何足数?”诗人感叹皇帝总是将牡丹视为自己的象征,而其他花卉则被轻视得无足轻重。这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权力地位的不满和批判,又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独特珍视和追求。